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峰 《学术论坛》2007,30(7):19-22
贾谊是汉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总结秦亡的教训,考察汉初以来黄老无为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以"道"为最终依据,建立了以儒法并用为特征的政治哲学.其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思想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贾谊的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统一、文明、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后世所瞩目.研究贾谊的政治哲学,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汲取更多的营养.  相似文献   

2.
<正>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大都说汉初六十余年的政治是黄老政治。就是那些善为趋时之言的人们,他们有意识地说汉初承秦之制,亦是大力推行法治,而那时的法治,是披着道家外衣的法治,是外道内法,总得同道家的思想,即那时的黄老思想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是由于那时疲敝已甚的社会形态,迫使政治上不得不施行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的政策。体现这种政策的思想,不仅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而是道家。道家总的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从无为而治出发,在政治上必然是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而不是法家的严刑苛法,或是儒家的兴礼作乐。因而,所谓汉初的黄老政治,是代表一个时代的精  相似文献   

3.
白奚 《人文杂志》2005,(1):147-151
黄老之学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学说之上的优势,这一优势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特别是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成功整合。黄老之学一改早期道家疏离政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地接近政治权力,并用道家哲理论证法治的主张,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在现实政治的领域为道家学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黄老之学调和儒法,尝试在法治的框架下容纳儒家关于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为荀学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和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4.
《黄帝四经》是研究西汉初期“黄老之治”的重要文献 ,但不能仅用《黄帝四经》来说明西汉初期的黄学 ,还应从《史记》等文献中来勾沉黄学 ,明确汉初的黄学还包括“阴阳”、“五德终始”、“五德相胜”、“五色帝”、“正律历”等学说 ,及有关黄帝的偶像崇拜。汉初“黄老之治”的奠基人虽是师承盖公的曹参 ,但始作俑者是刘邦 ,刘邦是西汉中央最早接受并倡导黄学的人 ,曹参是受刘邦的影响才学黄老的。先秦无“黄老”一词 ,先秦的“黄老”与汉初的“黄老”内涵有别 ,只是指一般黄学。司马迁虽说过申子、慎到曾学“黄老” ,“河上丈人”在战国中期传过“黄老” ,但申子、慎到所学的“黄老”与“河上丈人”所传的“黄老” ,不能认定就是《黄帝四经》。《十六经》中的“黔首”一词不产生于春秋末期 ,而是战国后期 ,该文两用“黔首”说明其产生年代在秦统一后。《黄帝四经》非一人所撰 ,也非一时所撰 ,撰写者与编者不是同一个人。《黄帝四经》的成书年代当在汉初 ,编者可能是盖公。认为《黄帝四经》的学术性质为道家 ,是因袭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关于百家划分问题的错误。道家的政治思想是“德” ,准确的内涵应是“德道家” ,《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不是“德” ,而是“法” ,所以它应属法家。  相似文献   

5.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随着道家哲学形态由老庄道家到黄老道家再到玄学新道家的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生命与自然,即揭示生命的自然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黄老道家以老庄生命观的薄弱环节为焦点,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转移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了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玄学新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他们将这一问题归结为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经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由的主题嬗变,道家生命观终于完成了它的逻辑演变过程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6.
传统礼治、人治与当代法治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思想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人们一般否定了“人治”,认为“人治”与“法治”相对立。但对于、治”有些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礼治”不同于“人治”,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和“永恒价值”。我国法治不能离开‘’礼治”,“礼治”应该与当今法治相辅相成。笔者并不否定传统礼治中存在某些合理的成份,但也必须指出中国传统礼治正是封建人治的根基,“礼治”的基本内容与实质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对立的。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非常…  相似文献   

7.
管仲在齐国任相期间,最先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他将法治、礼治及其发展经济与富民的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辅佐桓公称霸诸侯。韩非则完全摈弃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强调严苛重法,把法家的法治理论推向极端。本文对管仲、韩非二人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现代法治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0-20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恢复礼制来实现社会管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统治者实行礼治、德治、仁治、人治及其综合治理来实现,这些治理方式对恢复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状态、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启示当代人,在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风险集中爆发期,我国应综合应用各种治理手段,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来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6,(3)
通过对《淮南子·道应训》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汉初的文景期间,至少在淮南之地,业已明显存在着欲以老庄的角度,而非黄老角度,对《老子》进行再解释的动向。《道应训》所引用的《老子》,虽然与汉初黄老道家使用的文本大致属于同一系列,但是,其所持立场却绝不是黄老道家的。在《老子》经典化的最终过程中,《淮南子·道应训》呈现出《老子》解释史上的一个转机,而且是方向性的转变,即由战国时期以来的黄老道家,向与之立场不同的老庄道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黄老复兴与魏晋玄学的诞生玉晓毅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汉魏之际,道家学说作为最有活力的思想因素,居于这场变革的主导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流派,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老庄哲学,而是“黄老之学”。它不是汉初黄老之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复兴黄老...  相似文献   

11.
《淮南予》中的神游意象既具有道家的审美属性,又呈现出描写的多样化特点。其道家的审美属性反映了汉初官方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和审美追求的特征,而神游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的文学描写,则显示了汉初文学独有的富丽、广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礼治与法治古代的法治与现代和人治相对立的法治不同,仅仅是与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春秋时代孔子所主张的礼治,是包含着法治与德治两方面内容,并以德治为最高准则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说礼的概念涵盖着法的概念,礼治是比法治更高一层次的思想范畴。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追述一下礼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陈广忠 《船山学刊》1994,(2):110-121
汉初统治的七十余年间,是中国道家的辉煌时期,黄老学说成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由于道家学说的博大的包容性,汉初出现了以道为主、战国以后融合各家的又一次百家争鸣,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这种比较开明的文化开放政策,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禁锢政策,而遭到扼杀。并由此而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二千余年。  相似文献   

15.
德治(礼治)和法治的是儒、法两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为儒家最终完成德治主义理论体系的是董仲舒,而法治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是韩非。赖美琴博士新近出版的《韩非与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一书,将韩非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研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们在讨论法治问题时,多是从法治价值和法治技术的层面入手的。前者主要揭示法治存在的意义,后者主要提供法治实现的手段。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很有益处,但也造成了两个明显的忽略:一是因过于注重法的独立性而忽视了法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之间的相互配合、综合生效的问题,尤其是忽视了法与道德的共生关系。二是因过于强调法的独立性而忽略了贯穿于法治过程中人(作为立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的人)的能动性以及人与法的互存互动作用。这样,在学术的意义上就必然产生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把道德和法治对立起来,认为讲道德就不能推行法治,而讲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史记》、《汉书》等文献对于"道家"、"杂家"界定上的含糊,现当代许多学者将黄老道家和杂家混为一谈。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学术宗旨上与黄老道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杂家的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黄老道家"精气说"、"刑名法术"之学和"天、地、人"一体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带上黄老道家的色彩和特征。但是,先秦杂家以"王治"为宗旨,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又是对黄老道家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价值观的视域回答"礼治何以可能"是儒家礼治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儒家礼治思想之价值合理性,在于儒家礼治思想本质上内蕴着"让"、"名"、"和"三重价值特质,它使得儒家的礼治大厦得以建构于坚实的价值土壤之上。  相似文献   

19.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田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治。这一做法,在汉...  相似文献   

20.
唐明燕 《兰州学刊》2005,(5):86-87,90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正是表现了对这三个生命存在层面的真诚呵护,呈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