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鲁迅先生写了一首深刻、动人的律诗,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写给“知友”、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的。此诗问世已经四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并未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一九三八年郁达夫《回忆鲁迅》,曾对诗意作过一点简要的说明: “后来搬到杭州去住的时候,(鲁迅)也曾写过一首诗送我,头一句就是登遐仍如在。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他从五代史的记录里,曾看到过钱武肃王的时候,浙江老百姓被榨得连裤子都没得穿,不得不以砖瓦来遮盖下体。”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作家巴尔扎克读了雨果的《修道院所见》一诗,对“壁虎,浴看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一句描写深有感触,他十分风趣地说:“雨果先生在湿地得到壁虎.将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壁虎喜欢太阳,生活在干燥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  相似文献   

3.
“我真想哭”,这是范钧宏师生前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生前对我讯过何止千句万句,但在如今他辞世恰恰10周年之际,唯有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说这话是在他原先的家里,北京东城北新胡同三间极其矮小的南房中。他在此已住了近40年,《猎虎记》、《白毛女》、《杨门女将》、《满江红》、《强项令》等杰作就杲有这里写出来的。范师有4位千金,经常是合家人陲之後,他才能独白在昏黄的灯光下熬夜。有时实在累了,他就到胡同*甚至是大街上散一散步,让夜风吹一吹他发服了的头脑。然而也奇,经夜风吹拂,他也总是能够回忆起三四十年代白已…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与美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摘录了他在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写过的一段“自白”。先生在五十年前回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曾说过:“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事隔四五十年后,先生在翻看这段自白时,觉得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只是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吴宓先生早年主编《学衡》,主张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是个孤傲不群的怪人.在四十年代,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喊“经史必须诵读,文言断不可废.”他的内心是否也这样气壮呢?我看未必如此.他在上英语课偶而闲聊时,总爱念一句英国谚语“o isme!倒霉者我也!”(o 读吴音)他给学生讲他的名字时,先在黑板上写个“宓”字,然后用教鞭指着“宓”字问学生:“你们看我这个“宓’字,它上边是个头,中间一颗心,心上插着一把刀子,你们说痛不痛呀?”这虽然是课堂上的  相似文献   

6.
读过《野草》,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部散文诗集的语言写得很美。远在二十年代末,鲁迅曾同冯雪峰多次谈及《野草》和《彷徨》艺术美的特质。冯雪峰后来这样回忆说: 而据我看来,《野草》和《彷徨》,作为艺术品看,鲁迅先生自己是很爱的。事实上,除去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之外,如《野草》,其中不少篇仍都是思想健康的、战斗的作品,……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鲁迅先生自己也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所以,当谈到《野草》,他自己几次地说他“现在,不会再写那样的东西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句话有两种意味,好像他为自己不能再写那样的作品而感到可惜,但同时又分明是宣告他以后不再写那样的作品了。这里姑且不谈鲁迅对于《野草》思想内容看法变化的痕迹。就艺术方面来说,鲁迅显然是十分珍爱这部散文诗集的。他“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甚至为不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而  相似文献   

7.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对王力先生说,以往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大都写得太艰深,你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写一本比较通俗的书?其时吕叔湘先生也在旁边,他开玩笑说,书名我都给你取好了,叫做《音韵一夕通》。王力先生不久真的按这个意思写了一本《音韵学初步》。王力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说,虽然主观上要把这本书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但书成之后,自已看了一下,觉得还是不够通俗。王力先生所言当然乃谦虚之词,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如何使  相似文献   

9.
直面希望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5):50-50
鲁迅先生用“丰之余”笔名写过一篇《扑空》。施蛰存先生说:“丰先生作《扑空》.其实并未‘空’,还是扑的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1.
《辩证理性批判》这部书,是萨特临“知天命”之年的得意之作,为写此书,他是化费了心血的。他曾回忆道:“这本书把我咬住了,占去我的全部时间,我每天工作十小时……我的确感到必须完成这本书”。(《七十岁自画象》,引自《萨特研究》,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64--65页)当其好友米雪尔·贡达提到他为写《辩证理性批判》“把身体搞坏了”而表示惋惜时,萨特却自豪地说:“健康是干什么用的?与  相似文献   

12.
试说诗歌     
何为诗?当代诗人记明珠先生说过:“诗人写诗,多也罢,少也罢,写来写去也不过只写了一个字,即‘心’字。除了让自己的心扉向读者洞开而外,作为诗人,还有什么别的用场呢?”(1)我以为,这,已经指明了诗是什么。简洁通俗地说:诗一诗人之心。且以诗例为证。写扇子的有如下几句:扇子好搞风,宜夏不宜冬。有人若要借,冬天才有空。这原是一首顺口溜,整齐、押韵,充其量只是说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说了扇子的功用——使用起来,好使你凉快。严格地说,这,不是诗。同样写扇子的,南京诗人邓海南同志是这样写的,题目叫(鹰翎扇)…  相似文献   

13.
我爱木兰拳     
唱遍神州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有句歌词:“人有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像十七八。”我曾认为那是艺术的夸张。然而自今春参加了木兰拳(包括木兰单扇和木兰剑)体育活动后,我体会到歌词不仅写得好,并且还真有点豪情满怀、英姿飒爽之意呢。 我爱木兰拳。单就她的名字就足以令我心驰神往,激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试论李健吾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论及李健吾的戏剧,大都以为他的主要成就在喜剧创作,而对他的众多的悲剧常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王瑶先生认为,李健吾“产量很多,写得也多是长剧,但更擅于写轻松性质的喜剧”。波拉德也认为“除《母亲的梦》,这一回忆性的悲剧之外,李健吾最好的剧作都是喜剧”。我以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却还不够全面。李健吾是以其悲剧创作步上剧坛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可以说悲剧是他反映生活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他以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以及对戏剧的独特见解,推出的一幕幕风格别致的悲剧,是三十年代剧坛上别开生面的花朵,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匡政 《21世纪》2010,(7):50-50
季承新书《我和父亲季羡林》出版,引来很多热议。这本书未出版前,我就看了书稿,出版方让我写一句评论印在封底。当时看到季承书中透露的一些细节,很是惊讶。没想到季羡林在儿子笔下,竟是“一个人生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这本书无疑颠覆了季羡林曾经完美的“大师”形象,比如季承写道:“记得父亲在摸了我的头之后,立刻去水缸里掏了一瓢水去冲手,使我感到很新奇。但他从来没有亲过我或拉过我的手。”  相似文献   

16.
吴欢章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喜欢诗,研究诗,写过不少有关现代新诗的论著。现在,他又编选了《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他有诗人的激情和气质,对现代新诗的演变和发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现代新诗的甘苦和滋味,也有比较亲切的体会;因此,由他主持,来编选这样一部《诗选》,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我看了他的选目,也觉得自有其特点。但是,他要我写篇序,我却感到为难了。因为对于中国现代的新诗,我不仅从来没有研究过,而且看都很少看,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现代新诗盲”。但是,他坚持要我写,我也只好勉为其难,胡诌几句了。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大国。诗人之众,诗作之盛,世界上罕与其匹。可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不仅暴露了我们这个封建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严重毛病,而且也暴露  相似文献   

17.
一个星期六,朋友带着他10岁的儿子来我家,气呼呼地给我看一篇作文。作文上赫然打的是“95”分,老师还写了一大通的评语。正在疑惑之时,没等我开口,朋友便发话了:“你看看,现在小孩子真是的。说写《我的妈妈》,可那写的是我吗?有些情节在我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他倒好。还乐颠颠地说自己能干。哎……”“这个……”我刚想说,又被朋友的话语打断。“简直是胡编乱造。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的作文。你说说,能这样虚构作文吗?”  相似文献   

18.
<正>读朱小平先生的《像蜀锦一样绚烂》,不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厚重,其中,还有我和他的一些小渊源。我是通过万伯翱先生介绍,认识的朱小平先生,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就像他的史学散文一样。万先生说:“朱总编对文章要求比较严格,你多看一些文学杂志,熟读通略,选择对路的文章才好投稿。”所以,即使我写的文章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敢向朱总编投稿。  相似文献   

19.
缘起:一堂走了样的讲评课 这一堂课要评讲的作文题为“《xxx》读后感”。上课伊始.我引导同学们一同回忆了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简介主要内容,作者,举例说说收获,发表读后感想。着重强调了把“感想”作为重点突出来写。此外。还应注意一下首尾呼应。这一环节完了之后.便是“例作评议”。“谁愿意念念自己的习作?”一阵沉默过后。又是一阵沉默。“吕鹏.你来读读好吗?”我的目光“锁定”恹恹的吕鹏。这个孩子,平时生龙活虎的,可一到作文课就打蔫,而今天好像特别投劲。显然是这篇作文写糟了,给他带来了不快和忧郁。我想:何不借这次机会让他读读习作。由同学们给他来个“病例会诊”,促动促动他呢?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十一二年前,我曾编发过启军的散文,因为很喜欢他在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中透出的那种淡泊平和。不料他收到刊物后,来信说我把他的姓搞错了,他姓“向”,而不是姓“何”。我很惊讶,把他的原稿翻出来,让好几位同事辨认,他们都说那就是个“何”字。可见他的书写实在是太有“特点”了。以后又陆陆续续收到他的来稿,欣喜于他的长进,便给他编了一个小辑,并写了编者按,题目是句大白话:《湘西有个向启军》。也不知道这个小辑于他是否有些鼓励?虽然后来我不再编散文稿了,却时不时他还能读到他的作品,觉得他的文笔愈发地从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