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T. S.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为基础,尝试管窥艾略特独具一格的见解:“传统观”分析“陌生化”、“互文性”、“重复理论”、“影响的焦虑”等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与“传统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解读不仅拓展了艾略特“传统观”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证实了艾略特“传统观”具有极强的先锋性与预设性。  相似文献   

2.
从《文选》看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艾略特全力反对浪漫主义诗歌对个性的张扬,反对情感的直接再现,主张扩大诗歌内容的范围,用“客观对应物”来唤起感情、表达感情。这一思路与特别强调“比兴”作用的中国古典诗学相视而笑,与刘勰的“拟容取心”说尤为契合。本文沟通中西进行比较研究。艾略特强调思想进入诗歌必须与感觉相结合,因此推崇英国玄学派诗人,讲究理趣。他反对传统的批评方法,强调对文本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其批评实践为此后新批评派的“文本阐释”树立了榜样;但他又不同于新批评派,因为他仍以“传统”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艾略特反对抛弃传统,也反对墨守成规,主张转益多师,推陈出新。凡此种种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新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 ,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 ,而且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从“意象选择”、“象征手法”、“语言变异”和“音乐性”四个方面探讨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荒原”诗派是日本战后诗歌的起点,继艾略特的《荒原》之后,对诗歌史中的“荒原”母题又有东方式的贡献。艾略特的《荒原》对一战后的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荒原(他认为)作了超越其上的哲学思考。荒原的出现被认为是个普遍的轮回,荒原的拯救需要甜蜜的宗教;“荒原”诗派则寻求着自己对二战后日本出现的荒原的一种价值效应。为此他们在荒原中跋涉,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寻找解脱荒原的路径。艾略特采用的是神话与现实相呼应的结构,“荒原”诗派则运用“物哀怜”的抒情体制结构诗篇。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把艾略特的诗歌看作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其诗歌语言模仿艾略特,其荒原意识来源于艾略特,他的“智性诗”和“诗歌戏剧化”主张直接受到了艾略特的诗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英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杰出的作家以其创作思想的深邃、主题的新颖、题材的广阔和艺术技巧上的创新而成为后来的文学史家和研究者分析的经典。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文学遗产不可能不对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发生影响。诚然,我们可以说,乔伊斯和艾略特是以反传统起家的,但恰恰正是艾略特本人被新批评派兰色姆等人认为是一位“历史主义者”,而乔伊斯则成为战后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发难和超越的“现代经典”。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运动固然为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写作模式开启了新的空间,但我们切不可忘记,现代主义运动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反叛现实主义、超越浪漫主义之基础上的。这一切都说明,文学的流向必须基于某个坚实的传统。可以说,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兴盛既是十九世纪文学的自然继续,同时又是某种超越。它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一派多元的、繁荣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8.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9.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总需要一些哲学和美学思想来支撑。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荒原》的发表给西方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荒原》引用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之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实际上是他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论哲理的诗化反映。他使传统与现代交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促使人们在荒原上进行探索,以求现代精神危机可以得到解救,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当达尔文用“进化”解释地球上各生物物种的起源、发展问题时,他本身所做的只是生物学上的研究,他也许没有想到会给整个人类的世界观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丧失了人的价值先天命定的思想,同时也使人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因为进化总意味着明天胜于今天,未来会好于现在。进化论的乐观主义使得各种远远脱离了生物学范畴的人文学科也纷纷向它挂靠。在此以前,人们大多数是以先哲们的思想作为圭桌,对社会的变化并不持以乐观态度。所谓“人心不古”,孔子所言“郁郁乎文能,吾从周”,西方文化传统的“言必称希腊…  相似文献   

11.
西方诗学中的“戏剧”美学传统,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以来的抒情文学,赫兹利特、勃朗宁、叶芝、庞德、艾略特和布鲁克斯等英美新批评诗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抒情诗的“戏剧化”,主要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抒情诗主体“角色”化、“面具”化,间离自我或走向他者;二是吸收“对立”“冲突”等“戏剧性”美学精神,使抒情诗歌充满互相矛盾和异质的经验和情思。这些都旨在丰富后起建立的正统“抒情诗”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战后美国诗坛上,被称为“要打破庞德和艾略特重组现代诗歌领导权”的诗人威廉·卡·威廉斯(1883—1963)确实取代了庞德和艾略特,成为“左右其他诗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图书奖(1950年)、波林根奖和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的政府任命(195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1963年),以及不少大学文学博士头衔的授与,使他“声誉和影响至今有增无减”.评论界确认,威廉斯力图“实现惠特曼用本国原料造就美国自己诗学的理想”,称他是“惠特曼传统的主要代表”.如果说惠特曼在十九世纪中期冲破保守派仰承欧洲文化的重重阻力,以他用美国题材和人民语言反映美国民族精神的创作实践,开始了真正美国自己的文学,威廉斯则在本世纪前半个世纪顶着新古典主义狂澜汹涌的欧化潮流,全力开拓美国题材和本土语言的美学价值,坚持了诗歌的民族化方向.惠特曼和威廉斯是美国诗歌民族化道路上两个遥相辉映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空心人》的发表体现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及新批评派的诗歌达到了成熟并趋向于完美的境界。《空心人》这首诗是艾略特发自内心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刻画了那批生活于荒芜不治的荒原上并且失却了人性的人们,从而揭示出人们不愿意说出的事。艾略特告诫他们,要记住一件事,在客观地对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客观地对待自己,因为他们自己正是被填塞的空心人。  相似文献   

15.
百科瞭望     
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与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16.
说起汽车,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宝马”、“奔驰”;而论起电视机,人们又会不自觉地想到“索尼”、“松下”……什么时候,一谈起职业教育,就会让人想到中国,而且一定要到中国才能购买到某种职业教育模式,那该有多好! 这是让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过维义挥之不去的深沉祈盼,也是他带领全校教职工执着奋进的动力。他说,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他坚信:事在人为!  相似文献   

17.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读者广场     
在政坛上一贯很潇洒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最近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与白宫女见习生莱温斯基的一段艳史被曝光,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众说纷纭。 有着“关心国家大事”传统的一些国人由此想到了许多许多。有的想到克氏是否会因“桃色新闻”下台;有的想到美国一些人这样对待克林顿是否有些太损了,抓住一点,穷追不舍,还将其浪漫细节搬上高科技的“因特网”;有的想到希  相似文献   

19.
“拜义学”(解释的理论)只是近来才成为从事社会科学工作者所熟悉的名词。释义传统至少可追溯到18世纪后期。释义一词源出于希腊语,而释义的传统却植根于德国。理解(verstehen)是释义学传统上统一使用的概念,经过韦伯采用后便在英语世界广泛地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它遭到那些赞同所谓“正统的一致”理论的人的猛烈抨击。然而英语文献中有关“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并不需要活到高年才能记得艾略特被视为文学上的布尔塞维克的那些年月。远在1932年,当我还是个大学生时,我们的英语教授最喜欢用的开场白就是就“你们诸位自称(哼)懂得(哼)和佩服的 T.S.(哼)艾略特先生……”,借此来刺我们一下。我们的这位教授无疑的在当时便已经是个反动派了,但是他却是自己那一代的最大学者和最出色的华兹华斯专家;他也活得很长,亲眼看见了主要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