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掌握“词类活用”。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在“词类活用”中又较为复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共时观念出发考察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对其重新作出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名词、动词用如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说的范围;对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对辨别"本用"和"词类活用"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使动(原名“致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学界的“传统剧目”,谈述论著不胜其数,本来无甚可谈;可读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88年4月第2版)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词类活用”(385—393)及各册(包括高初中)文言文注释,感到其中有几个提法可商榷。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个旧的说法。我国自第一部科学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创立字(词)类通假说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关于词的转类问题有种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有三,即依义定类、随义(用)辨类、词类活用。三说主张各异,但理论基础是一,即均依据西方语言特点,认为词类跟句法结构成分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跟主语、宾语对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6.
四、名词使动用法的类型“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这是说名词的使动用法引起宾语的意义变化有两种情况,即两个类型,这一点也是一些语法论著中承认的。但“词类活用”没有讲清楚,本来易明、易懂的现象,反而用词含糊,给人以“深奥难测”之感,且未用例证来说明两个类型的区别。这就很不便于理解、掌握使动用法之要领。笔者引用课本中的文言为例再较为简明的分述于下(课本注释随录):  相似文献   

7.
使动、意动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1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及物动词。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其中有一类叫做使动用法,一类叫做意动用法,是实词活用这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例如,《论语·尧日篇》说:“君子正其衣冠”。“正”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意思是使衣冠正;这叫做使动用法。《孟子·尽心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以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这叫做意动用法。当前通行的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一律采用这个说法;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必要重新讨论了。但据我所知,在古汉语课中讲这个问题时,学生常感到迷惑,只好人云亦云,含糊了事。至于一般中学生,讲到使动、意动就更加糊涂,只好按照课本上的练习,一句一句地硬记;人为地给青少年增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对古代汉语中所谓“特殊的动宾关系”或“为动用法”一类句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类句式的表层结构即书面形式,虽然类似动宾结构,但其深层结构则是动补关系,是特殊动补谓语句。这类句式共分三类,即及物动词加名词(代词),不及物动词加名词(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加名词(代词)。各类之间表层结构相似,而深层结构有异。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做到准确、通顺、生动,那么,掌握词类活用知识,特别是弄清使动与意动用法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是至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11.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12.
“意动”和“处动”陈湘“意动”和“处动”这里是古代汉语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理解。本文所以将这两种用法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二者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意动”和...  相似文献   

13.
"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重要原则和手段。但由于英语、汉语在句法结构、词类使用、联句方式上均有不同,顺译时在汉语中往往形成"驱而不动"的现象。翻译时,如能加强英语名词、介词及复合句的动意处理,则既可让译语流动起来,又更加符合汉语"流水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汉语史 ,着重对文言词较多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论述。指出陈承泽的“致动”、“意动”词用法是他的创见。而 30 0年来 ,尤其近 2 5年来 ,新编的大型和通行的四种语文辞书 ,对词类活用问题仍无统一处理的定论。要解决此类问题 ,实有待专著的编定与学术界的认可与赞同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有意动用法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数词、代词罕见的意动用法也为一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所写入。动词本身有没有意动用法,首创“致动”、“意动”说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不曾论及,此后的语法著作和教科书也大都没有提到。不提的原因大约有三:或以为没有,或以为极少,或审慎存疑。而涉及动词有无意动用法的语法著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类活用”说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倡导者是陈承泽。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它不同于词的兼类;使动用法固然可以用使成式词语解释,但也不能因之否定它的存在。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17.
<正> 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一般语法论著把它们归入词类活用中,认为前者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后者“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这本无可非议,它明确指出了两种用法在语义表达上的显著不同。但是除了这种不同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同之处呢?笔者以为是有的,这就是两种用法中形容词活用的程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19.
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目前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一个名词动用在特殊的句子中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语法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二是对于及物动词使动用法“意思上的宾语”在句中作何成分的问题,语法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20.
二、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词类活用”说,名词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必定带宾语”,但这个使动名词或意动名词跟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说使动用法的动词跟它的宾语也“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提法,从语法理论来讲,似乎欠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