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战后,韩国积极调整对日政策,努力构建新形势下的韩日关系.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掣肘,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经历了金大中政府时期短暂的"蜜月期"后,卢武铉执政后韩日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李明博上台执政后着力改善受损的韩日关系,然而,领土争端使刚刚回暖的两国关系再历严寒.尽管如此,维持美日韩三国协调体制,仍然是韩日两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在美日韩三国协调体制框架下,韩日准联盟关系不会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就必须立足现实基础, 发挥原有优势, 加大开放力度, 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其中, 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 特别是与日韩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与日韩的互补优势和地缘优势, 加强与日韩企业的经济贸易往来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中日韩经济合作筑起了新的平台。同时, 日韩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东北经济的振兴,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日韩两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推动日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其国际化进程; 缩小日韩两国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增强竞争优势, 拓展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上两次较大金融危机推动了美国、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促成了世界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本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一系列连锁震荡反映,世界各国文化产业面临严峻考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深入和扩大,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次"机遇".文化企业要以诚信为本.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应加强彼此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强创新.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俄日在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因素以及经济互补性考虑,两国在多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潜力,但由于北方领土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仍将掣肘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经济合作上相互需求与领土问题上相互对峙的反复消长,将成为21世纪上半叶俄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美军事关系是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区域,良好的军事关系对两国整体关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两国军事领域摩擦不断,险象环生,凸显了中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不足.双方只有加强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完善双边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危机管理水平,促进亚太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1958年中苏军事合作的失败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把这一军事合作的失败归因于国家主权问题,则显武断.本文认舷为,造成中苏军事合作失败及其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因素有二:第一,随着中国革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中共领导人日益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由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两国对国际政治现实截然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中国革命哲学核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三和"路线的推行.表现在实践中则是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分道扬镳.可以说.这些内在因素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日韩两国产业和市场保护措施及其借鉴姜绍华如何提高开放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在对外开放中保护民族工业,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日韩两国在追赶先发展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在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方面有着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俄罗斯拥有不同的文化,由此造成了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民族特点和国民性,并深深影响着各自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虽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两种文化的性质和内涵并未根本改变.中俄关系的历史同时也是两国文化面对、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自17世纪建立正式国家关系时起,中俄两国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从未停止过,但却给两国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也由此改变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命运.冷战结束后,两种文化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面对和交流,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均视"中央与地方关系"为重大课题,而向地方放权更成为两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焦点话题.两国都试图在政治架构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渐进模式",并对经济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与调整,而具体思路便是"财政联邦主义"这一共同的分权逻辑.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三:首先,分权具有信息优势;其次,分权有利于形成竞争;最后,分权有助于改革的推进.这一思想是中印两国的改革精英们共同的追求,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他们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主动达到这一目标,将发展经济的权力还给了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同越南之间的经贸联系自古已经开始 ,两国的民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两国的官方贸易发展缓慢。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 ,双方的贸易关系开始迅速发展 ,正规贸易额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 ,但客观来讲 ,仍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特别是与两国日益强化的政治关系相比较为滞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直是两国政府十分关注的议题。目前 ,随着双方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 ,加强经贸领域的合作已逐步提到议事日程。其实 ,中越双方在经贸领域有着十分有利的合作条件 ,只要双方相互重视 ,诚意合作 ,共同努力 ,相信中越经贸合作的前景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政治外交关系的逐步调整,中印两国领导人以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亮丽的经贸合作数字背后却隐藏着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索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研究其问题与困惑所在,并提出因应对策,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印经贸关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双方在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互信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增进共识,化解分歧,成为未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Yuan Tingting 《学术界》2012,(2):257-275
International aid,always concerned as the Western aid,has been in decades’ developmen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From the Post-colonial time to the era of globalisation,from Washington Consensus to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there are various aid discourses,motives and the intervention log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estern aid through a critical review to the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aid".It argues,despite these changes,the fundamental logic of aid,the logic of "catching up",has not been changed.The relat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s,such as the aid conditionalities,are all working for this logic,and have caused a lot of criticisms.Aid has not been very successful within the changing agendas.While the foreign aid is moving from intervention to cooperation,to make a more effective "aid",the traditional donors may learn lessons from the South-South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化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自晚清以降,社会军事化与近代社会转型如影随形。以近代社会政治史的视角研判,社会转型期的军事权威主义在后发展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内忧外患与衰朽王朝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社会转型过程中军事权威的错位和失范,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军事化现象,解读军事权威的离异与回归,对于解读近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使节往来,是古代东亚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进入宋代,宋朝和高丽朝廷更加重视所派使节的文学素养和品德情操,所以双方使节在圆满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还以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高丽使节还担负着考察和引进宋朝典章制度的任务,他们不仅留心宋朝的政治制度,而且还把大量典籍带回本国,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另外,双方使节在公务之余还撰写了有关对方典章文物和风俗民情的著述,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以社会主义为对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孔德永 《齐鲁学刊》2006,3(5):139-143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农民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以生存伦理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以公正平等为最大的心理诉求、以自身的弱势地位为认同的主要障碍等为内容的认同体系。农民作为俄国和中国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认清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其政治认同的逻辑,才能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雷声 《学术界》2001,(6):34-47
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发展,是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既表现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也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这一本质不仅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挑战多于机遇,而且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十六国北朝国家分裂时期,足食强兵是各分割性政权共同的经济开发目标。二赵、五凉、三秦、魏、周等政权的政治家、思想家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利用陇右、河西等地的“独安”条件,以官营屯田、官苑牧马、丝路贸易为主营,多管齐下地组织开发,实践了不少政治家想到而在其他地区办不到的经济梦想,客观上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些籍贯于西北的政治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经济主张。本文从官、私两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思想。  相似文献   

20.
唐蕃古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蕃古道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重点对唐蕃古道的唐蕃段、蕃尼段的形成原因及其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进行重新探讨。唐蕃古道的唐蕃段并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在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才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期,这条道路在汉藏关系紧张时期同样是两国使者和后勤保障部队的主要通道,在大部分时间也是畅通的。蕃尼段在中印、藏印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条道路对于吐蕃王国的重要意绝不亚于在中印文化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