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正秋以丰富的儿童电影活动,为中国儿童电影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历史贡献.其儿童电影创作,与明星影片公司的“童星策略”、郑正秋对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现代进步的儿童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郑正秋在他独特的儿童电影世界里,歌咏“亲子之爱”,塑造理想儿童形象,表达现代进步的儿童教育观念,并且展示童真童趣,这一切构成了他对儿童/童年的文化想象.研讨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儿童电影拓荒者的历史功绩,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郑正秋的电影活动与创作观念,同时有助于恢复中国早期儿童电影丰富而又复杂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早期儿童电影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赵维泰 《中州学刊》2004,(5):179-181
儿童离家出走是儿童与其所在社会关系之间在平时不能达到协调并严重失衡的交互作用下造成的,其中也有儿童自主性质的一面,并强烈表现着儿童的主体性要求,它表示了儿童对原生活环境索要着自己作为人的生存应有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郭敬东 《理论界》2013,(10):131-134
儒家政治义务观的一个典型特色就是从形而上的思维出发,通过一种身体隐喻,将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心与手足四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臣民的政治义务问题.因此,儒家形成了一种身体隐喻视野下的政治义务观.其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心与手足四肢的互为主体性,来阐释国君与臣民的互为主体性,在国君与臣民互为主体性的语境中来分析臣民所承担的政治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5.
戴唯信 《天府新论》2021,(5):96-105
儿童在数字时代表现出相对于成人的生存性优势,然而数字时代的去身体化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身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儿童从知觉中感受主体性,从身体的体验与经验进行思考,从身体互动中感受丰富多样的情感关系。数字时代的符号化漠视儿童的身体感受,数字媒介的冷认知监视并操控着儿童的离身思维,数字身份的隐匿使儿童情感变得易怒而冷漠。儿童回归身体意味着唤醒儿童身体意识与知觉之真,平衡数字体验与生活世界之美,重塑数字身份情感与责任之善,如此儿童方能回归于鲜活、灵动的主体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路线与“等值”理论在传统翻译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鉴于传统理论对语言规律的过分倚重,译者的主体性被严重束缚。哲学诠释学思想冲破了传统理论的制约,通过视域融合、主体间对话构建了新意义观的基础。在发展的视域、历史的对话中,诠释的多元得到认同,译者的主体性获得彻底解放。哲学诠释学理论驳斥了传统理论的缺陷,展示了翻译主体诠释的永恒魅力,由此开启了翻译主体间对话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7.
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融合状态.超越传播过程中单一主体性(主客体性),走向不同主体之间平等互动所形成的主体间性,才能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与交往,进而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憧憬的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当代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民族对自身哲学反思的思想空间,它在民族主体性的规范中所表现出的哲学欲求,体现了马克思以形而上学整体缺失为前提所构建的主体性理论境界,因而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提升了哲学历史中主体性理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敏 《阴山学刊》2021,(2):35-39,68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儿童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其成长书写显示出鲜明的主体间性色彩,即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探寻儿童的成长,构建民族性意涵。这种独特的写作特质可以为中国儿童小说的成长书写提供不一样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划定"儿童同意"的年龄界限,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判断儿童作出同意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准."儿童同意"年龄的本质仍在于儿童的同意能力,此种能力受到传统民法中行为能力理论的影响,又因"同意能力"与"行为能力"在理论上的分离而表现出一定独立性,进而促生了具有差异性的"儿童同意"年龄标准.为了设定一个合理的年龄界点,有必要对本国法律体系中"儿童同意"年龄标准的正当性基础作出解释.同时,尽管"儿童同意"年龄标准统一化符合法律的实践要求,但也存在难以应对儿童个体的现实差异、不利于儿童自主决定权行使和交易相对人信赖利益保护等局限性.我国在统一设定"儿童同意"年龄标准的前提下,仍需要提供一定例外性规范增强其现实适应力.  相似文献   

11.
儿童权利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权利保护在我国历来是置于附属和“未来”的位置上来考虑的。儿童权利及其保护所包含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价值,在整体上对人权的认知及其保护也会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儿童权利的保护活动,使我们意识到一个与儿童社会相对立的成人社会的存在。成人社会在处理儿童权利上的任何一种误差和平等意识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权利的忽视与剥夺。儿童权利的保护所依据的科学基础,成为与传统保守势力相抗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外 (主要指西方 )文学理论在研究趋向上发生过两次方向相反的“错位”。错位的发生使得双方缺乏共同的基础而难以展开真正的交往与对话。 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学理论初步确立了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 ,并从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 ,使得双方对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完整的理解 ,从而出现了理论探讨对象、问题的共同性 ,逐渐走向了真正的对话。交往与对话是双方的理论各自获得复苏与生存 ,进而走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交往与对话中 ,必须充分认识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 ,建立自身的主体性 ,这是不同国家独立主体的对话 ,不同理论思想、美学思想的对话。理论自主性、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文学理论 ,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媒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图像革命”,造成了人的思考能力的滑坡.这一影响加之于儿童则更加明显。儿童作为特殊且脆弱的社会群体,极易陷入新媒介所搅动的文化漩涡中,传统阅读这一儿童基础性认知技能遭遇到严峻考验。儿童类纸质媒体应充分发挥独有优势,与儿童类数字媒体展开错位竞争。从儿童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儿童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儿童文化消费的最终实现三个层面完成自身的发展与跨越。  相似文献   

14.
王荔 《河北学刊》2012,32(1):135-139
"一体"与"多元"是世界法律发展的最终向度,只有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促进全球法律的融合统一与共同发展。而中国如何以主体性的姿态平等参与全球法律的多元对话,进而获得法律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始终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建立中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重建多元、立体和多层次的法律文化结构体系,才能为重塑中国法律发展的主体性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有效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洪波所有儿童诗都是为完成把欢乐还给儿童此一使命而创作的。为此高洪波儿童诗首先要表现和释放当代孩子的郁闷和苦恼。他还常表达孩提对于游戏的强烈向往与呼唤,努力还原童心的纯真与稚拙。其儿童诗因机智诙谐而令小读者颇为赞赏。其次,高洪波儿童诗非常注重表现儿童感到极大兴味的动物。他从孩子那儿受到启示而获得了一双"儿童眼",因而他擅长于以拟人化独特视角观察和描写生活,这就是高洪波儿童诗之所以颇受孩子欢迎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以"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提出为先导,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独立个体特征与审美价值的儿童形象,根据儿童与"父"性的不同关系,这些形象可归纳为无父型、失父型、恋父型、弑父型和寻父型等几种类型.现代作家们正是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塑造找到了一个颠覆成人、传统、历史等的形象工具,一个承载"爱心"、"自然"、"未来"(也包括新文学自身的未来)等哲学、理念、人生观等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的对话范式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范式”业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它不仅凸显与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且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因为“和谐”的本质即是“对话”,因此和谐社会得以建构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的基本实现路径就是诉诸于对话。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扬弃中西之争与古今之辩。  相似文献   

18.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对鲁迅的 "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得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更深地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在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方论诠释学那里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悖谬,即一方面贬抑读者的主体性以求重构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又主张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解决上述悖谬的过程中提出了其对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的主体性寓于理解的历史性之中,理解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由此真正解决了理解过程中主体性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把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立法”转变为从科学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实践本身的批判.一方面他以开放的心态根据来自于不断变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的新信息与各种理论思潮进行对话与扬弃,以澄清批判的前提;另一方面,他以一种有限的、历史性的立场即“从后思索法”对资本主体性及其文化表征进行批判,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由于没有任何特殊的私利需要辩护,马克思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中才能真正地采取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