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的得与失和他的个性气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俞平伯的散文小品、新体诗、旧体诗创作等的考察,以及俞平伯的朋友们对他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俞平伯始终是一个"晚明人".这种气质和素养使俞平伯能够对<红楼梦>的艺术有深度的把握,因而具备了胡适所不可能有的文学视野,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绩.但俞平伯在思想气质方面又与曹雪芹存在差异,因此他不能在<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有深度的感知,而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俞平伯主张作家的个性决定作品的性质,这一文学观运用到对俞平伯自身的分析上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红楼梦》研究无专著,但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众多杂文中涉及到的有关《红楼梦》问题的评论,不乏真知灼见,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撮其要而述之。一、廓清了对《红楼梦》的模糊认识,奠定了《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胡适对《红楼梦》进行了有价值的考证,俞平伯对《红楼梦》的艺术性作了肯定,但对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它的思想性没有予以重视与发掘。鲁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伟大的思想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有力地澄清了以…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俞平伯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受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影响很深。胡适、俞平伯共同开创了“新红学”。俞平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反思“新红学”的缺失与不足,并试图超越“新红学”,以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左”政治中断了他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6.
论“新红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刊行,掀开了“新红学”历史的第一页。继之,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写成《红楼梦辨》。曾以通信的方法,与俞平伯先生讨论《红楼梦》的顾额刚先生特地为《红楼梦辨》作序,鲜明地提出:“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顾颉刚先生的愿望在红学史的发展中完全实现了。《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问世之后,旧红学的余音虽不绝如缕,但是,从《红楼梦》研究的全面情况看,直到1954年,新红学始终是红学园地上的主要潮流。我们可以把红学生上的1921年到1954年称之为新红学时期。  相似文献   

7.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初,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先生举行学术庆贺会。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俞平伯和他的红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若干同志作了比较公正的评价,并在一些主要方面基本上澄清了一九五四年的“批俞运动”被混淆的问题。这是双百方针在红学界得到贯彻的重要标志,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作为“新红学”的另一位奠基人胡适,他的《红楼梦考证》等著作的历史贡献,却由于他后期政治思想的反动性,至今尚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论定。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同志在红学史专文或专著的有关章节中对这些问题有所论述,但不少  相似文献   

9.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 ,关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便源远流长。众多论者从《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作者与中外文学家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总结了文学的流变过程 ,分析了比较中折射出的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书的语言..多数研究者认为用的是北京话。=1920年,佩之在《红楼梦新评》中说:“《红楼梦》所用的文字,是纯粹的北京土话。”1923年,俞平伯在《红楼梦辩》中说:“《红楼梦》用的是当时的纯粹京语。”1954年,俞平伯在《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文中又说:“《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都是北京话”。这些说法一时几成定论,近20多年来,—些研究者开始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除北京话外,  相似文献   

11.
毛晓阳 《南都学坛》2007,27(3):41-46
李彦彬《心太平室文存》中收录了19首咏红诗,迄今尚未被研究者所注意。这些咏红诗表现出作者对所咏的红楼女性充满了“悲金悼玉”的人道主义情怀。作为科举制度下的一名进士,李彦彬对《红楼梦》的理解尚有未被今人超越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在清代福州士大夫家庭中的广泛流布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是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一针见血的评价.周汝昌对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转世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关系的错解,造成了他以后研究<红楼梦>的步步错.企图改变宝玉、黛玉相爱的事实,极尽歪曲"木石前里"和"金玉姻缘"之能事;曲解<红楼梦>诗词,生硬地把描写人物性格的诗词变成胡适早已批评了的猜笨谜;...  相似文献   

13.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4.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红楼"诗词,这些诗词中的"红楼"意象内涵丰富,尤其"红楼"意象中鲜明而浓郁的悲情美与<红楼梦>凄迷的悲情意境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曹雪芹是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介入"到了唐诗宋词的解读,自觉地将唐诗宋词中"红楼"意象所涵括的各种意态情志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更有助于形成<红楼梦>诗化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15.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新出版的“红学四书”提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独立的一大家,是与儒、道、释并列并重的一大家,把《红楼梦》提升到“人类文学世界极品”的地位,提高到“超小说的哲学与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具有准释迦、准基督的精神气象,是对红学的一大贡献。而刘再复对《红楼梦》的认识,之所以能如此高屋建瓴,乃缘于他“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来源于他对《红楼梦》“不为点缀而为自救”之“灵魂的阅读”。这些对红学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极具启示意义。刘再复“以悟法读悟书”也有进一步升华的余地,如果追求文、史、哲三才并重的境界。则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