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莱维纳斯以他者哲学著称。这一哲学从现象学出发,但同时又超越了现象学。莱维纳斯反对现象学以及传统哲学对同一和总体的强调,认为这抹煞了他性。他突出了他者的绝对性,认为爱欲关系是我与他者关系的原型,而女性的本质就是他性;他性是神秘的、不可知的。这种对于爱欲的讨论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庆斌 《北方论丛》2004,(5):100-103
他者(autre/other)问题为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埃曼纽尔·勒维纳斯思想的核心.勒维纳斯凭借深厚的现象学功底,又从犹太思想找到立言依据,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形成了对他者问题的独特理解.他的他者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企图把伦理学确定为第一哲学.  相似文献   

7.
当胡塞尔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口号时,已经闪烁了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火花.但是,由于固守着还原论的传统理路,这位德国现象学前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悖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先验哲学的轨道.为了彻底清除现象学的先验残余,梅洛一庞蒂致力于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试图找到一种无前提的、绝对自明性的、科学的哲学,他的努力虽没有获得最终成功,却创立了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深远的现象学.现象学讲究通过"还原"摒弃一切感官、知觉和误解,最终达到"纯粹本质领域",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在设定和综合的主体或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思想的变化,经过了从单数哲学观到复数哲学观的历程.在早年,他认同单数哲学观,主张"道理"说;而在晚年,则认同复数哲学观,接受金岳霖的"游戏"说.他把哲学定位为精神现象学,而不再定位为西方哲学历来讲论的自然现象学.在复数哲学观视野中,哲学论域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人事.至于哲学的作用,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 《河北学刊》2008,28(1):11-20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的假性阅读。而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逐步发生了转变,他越是走近黑格尔,由《逻辑学》等文本内在的总体逻辑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思考场就越使他靠近马克思。这种新的思考与其原有的阅读构架发生了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史上,将人作为目的或价值尺度而具有显著特征可分为三个是时期:人作为物的尺度.人作为自己的尺度,以及人作为他者的尺度。根据这种变,“人是万物的尺度”表征着人作为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表征着人作为自己的尺度;“我与你”则表征着人作为他者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孙秀昌 《河北学刊》2006,26(1):35-41
以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进入文化史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当其把哲学的慧眼投向与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交往关联着的历史时,也便自然地由此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在历史绝对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所构成的张力下悉心体悟雅氏历史哲学中的核心范畴“轴心时代”,以期对关涉其历史哲学枢机的“唯一的结构”有所省思;并借着对他的“生存辩证法”与“生存的历史性”的阐说,试图对“轴心时代”涵贯的人文意蕴有所掘发。  相似文献   

14.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5.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7,27(5):26-33
王国维"建构‘中国哲学’"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初创"中国哲学"的系统、厘定"中国哲学"的性质、开掘"中国哲学"的价值、谋划"中国哲学"的规范。王国维建构"中国哲学"的工作及所表现出的诸多主张和观点,不仅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对于理解、解决当今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中国有无哲学"、"中国哲学研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如何促进中国哲学发达"等问题,都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不仅用自然哲学来框范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而且,他的一些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学价值.老子的"虚静"观,在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暖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对自己"根性"的找寻,正在继承传统中走出传统,其找寻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裂变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民华 《河北学刊》2012,32(2):193-19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不可说"的命题,这与禅的"不可说"不谋而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言语观:什么不可说,为何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以期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中"不可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康德体系鸿沟问题是西方传统道德与知识二元论的具体表现。我们把"实践理性的优先性"置换到中国哲学的语境,就成为实践认识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实践论的观点看来就是同一的。中国式解读和解答确立起来,也就带来了对康德哲学的体系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在新的解读中,"知性"包括"逻辑我"的理论理性都消融在实践理性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