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5):233-242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首次出现下降而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全国流动人口在近些年已经出现减缓的迹象,流动人口主要流入省份和主要流出省份双双出现流入和流出放缓或减少的状况,这都为流动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提供了有力证据。流动人口规模进入下行通道有多方面的原因: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使得流动人口的"基数"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使得部分流动人口回流和就地转移人口增加;新型城镇化,使更多流动人口落户流入地。同时,中西部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快速增长,东部城市人口流入则存在一定分化。未来东部主要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将呈波动下降趋势,需要更长期的考量,避免短期行为;而中西部城市在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情况下,则需要努力调适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袁蕾 《兰州学刊》2011,(2):99-104
被排斥在城市住房制度之外的流动人口住房需求与城乡结合部现有政策共同催生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种种问题。规划建设新型流动人口居住区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住房困难,实现本地农民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长远发展。提出政府统筹规划与调控,改革农村土地政策,在集体土地上规划建设流动人口居住区。并对新型流动人口居住区的建设思路和原则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我国宏观上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微观上则是人口"进城"和"返乡"两个过程综合的结果.因此,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结构的重新构造,也需要从流动人口行为模式中进行深度的考察.本文讨论了四方面问题:一是流动人口"进城"和"返乡"的综合过程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二是城市部门如何引导流动人口的"进城",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城市部门如何适应流动人口的"返乡",通过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进入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四是为建设城乡间人口自由流动的通道和机制,努力探索和推进相关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和新的变化,对于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难度的挑战。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大量人口进入流入地给这些城市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举例来讲,一些流动人口"群租"屡禁不止,治安形势严峻,甚至一些流动人口出现超生的现象,同时对于流入地城市地区的一些公共资源也很难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导致流入地区公共设施比较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而给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人口流动的现状,具体探讨了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对城市人口流动的治安管理。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短期居留人口,长期和永久居留的流动人口男性人口比重更高、已婚人口比重更高、经济型人口比重更高、队列年龄结构相对更加老化、居住形式更为常态化、职业类型更为白领化、知识化、经济活动更加创业化。同时,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留的强度高于男性,青年和第二代移民的长期居留的强度高于中老年人口,经济型流动人口特别是白领职业者的长期居留的强度高于其他类型流动人口,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强度越高。对不同流动人口群体进入城市后和城市之间所发生的动态联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思想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基于城市人口管理创新的视角,需要在城市人口管理方面对政策路径进行适当调整:在管理过程方面应当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方面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武一体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特别要重视利益导向机制在人口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 1 997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文章进行简要概述 ,分析这段时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成果和特点 ,不难发现 :即是能够进入公立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可能面临文化的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因此 ,在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同时 ,应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随着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作为项目的分报告之一,从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文章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改变人们的观念、制度创新、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区教育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教育提出了对策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适应视域下西北地区流动人口犯罪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他们难以适应城市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极端表现为犯罪。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应当以加强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为切入口,注重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将社会外部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心尺度,从主观上消除或减弱犯意的产生;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其社会行为,割断可能导致犯罪产生的外部条件,防患于未然;针对犯罪问题,则应采取果断手段依法严肃打击。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明 《天府新论》2004,(Z2):213-214
对1997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文章进行简要概述,分析这段时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成果和特点,不难发现:即是能够进入公立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可能面临文化的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因此,在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同时,应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鸟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城市的主因,大力发展南疆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缓解城市流动人口压力的根本之策;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生活质量、减少城市社会问题的长远之策;改革当前少数民族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模式,转变就业倾向,是有效降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失业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管是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需要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潘鸿雁 《兰州学刊》2012,(12):124-129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对于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挑战。流入地城市面临着有效管理的难题,如流动人口的"群租"屡禁不止、治安管理形势严峻,以及超生现象严重。也面临着公共资源配置的难题,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公共设施的紧张,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等。基于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积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协同治理、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及运用科学化、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X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呈现出知晓率和服务率参差不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公共管理理念的指导、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顺、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等。因此,在推进流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做好流动人口的顶层设计、推进流动人口的双向管理服务及横向协作、促进流动人口的分类管理服务和加强流动人口的自治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分析模式:一是将流动人口整体作为分析单位,二是在农民工群体内再分层.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中普通的就业人员,用共同的分层标准来观察其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地位,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用职业分层指数来考察和比较流动人口的分化程度和垂直流动的趋势,结果发现:在整个城市社会结构中,不论是非农业流动人口还是农业流动人口,他们与流入地城市的融合只是功能需求的融合,而不是同质性的融合.因此,对流动人口中不同的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只有从职业类别和职业结构上都达到合理,才能真正保证流动顺畅.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上海、广州等7个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下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居住条件"下的建筑类型、居住面积、上班所花时间和基本设施是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主要因素,而"居住周围状况"以及"其他因素"下的变量则未见明显影响。其启示在于,增强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感需要从户籍制度改革出发,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关注流动人口自身状况及对居住情况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昆明市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已基本实现在城市的生存,经济融合状况相对较好,但由于居住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难或教育成本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融合程度较低,从而心理融合度处于较低状态。这说明,经济的融合并不必然导致其他层面的融合,经济融合、社会适应、身份认同之间并没有呈现依次递进的关系。在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过程中,经济层面的融合和制度的接纳最为重要,而与本地人的接纳互动关系不大,这说明,区隔型融合是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邬民乐 《理论界》2009,(3):202-203
日益突出的城市二元化社会现象表明,生活在城市的流动人口未能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本文认为,要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需要改革目前具有刚性控制特征的城市户籍制度.在总结近年来户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该遵循渐进改革的原则,并体现三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薛莉 《理论界》2013,(9):73-75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社会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本文借助对跨文化群体即从西部农村进入东部城市的回族流动人口族际通婚观念的考查,探索其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据民族心理学和生态认知心理学有关跨文化研究的观点,对引发该群体族际通婚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出了尝试性的解释。最后,面对族际通婚客观事实,对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复杂的上升趋势.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导致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变量因素,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又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本文就是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定性地分析概括.本文试创立了一个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测定的操作化模式——5·20·43模式,即从5个维度上,确定20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赋分测定、回归分析、检验,得到了目前中国社会省会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水平呈现“半融入化”,而制约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城市社会中的制度因素的结论.这为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完善制度,使流动人口有机融入城市,实现中国人口适度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