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办托拉斯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采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管理企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尝试。它是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来改革我国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结果,是用经济办法对我国工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一次有益改革实践。同时,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组建托拉斯的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致使这次改革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人员也进行过几次大的精简。第一次是1953年至1954年,国民经济恢复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次是1957年至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期,第三次是1962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属特殊时期,是“四人帮”畜意破坏政权建设时期。这几次行政机构的调整和人员精简,都是为了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主要是与当时的经济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分不开的。这几次大的机构调整,对解决当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是在不触动高度集权与以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制和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基本格局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权力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上下左右移动,其管理职能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期间,农村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狂潮,加上追求"一大二公",强调发展社有经济,农村工业很快变成单一社办工业。盲目发展起来的社办工业远远超过了农业的承受能力。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国家对社办工业进行了大力调整。江苏省社办工业调整,压缩了社办工业规模,改变了农村工业集中在公社的局面,把农村企业的公社大集体所有制变为生产大队、生产队甚至个体的更小的所有制,恢复了农村家庭副业、农村小手工业以及小商小贩,为搞活农村经济,丰富人民生活,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历时十多年。这是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并且这种战略调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完善。这种改革动摇了建国后历时三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格局,形成了市场经济色彩愈来愈浓的几大经济区域。这种区域经济在中国空间上的格局构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多次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大的调整,这些经济调整,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所做出的正确决策,它在实践过程中,凝聚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尤以针对“大跃进”后产生的恶果而召开的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调整、改  相似文献   

6.
工业发展战略正确与否,对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从我国的历史经验看,“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比较正确,因而促进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跃进”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发生了严重失误,带来了消极后果。再从国外的经验看,战后日本的工业发展战略比较符合本国情况,因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国家则由于工业发展战略失误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 工业发展战略不仅影响工业,而且影响其他部门,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如“大跃进”从钢铁翻两番开始,以后影响到农业,最后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有的同志问:党的“十二大”已经制定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为什么还要研究工业发展战略?这是因为,首先,“十二大”提出的战略在实现过程中要具体化。如农业如何搞,工业如何搞,都要具体化。具体化了,才能保证“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其次,实现战略的过程中有许多新  相似文献   

7.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新加坡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80年国有经济部门占国内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比例为26.8%.自1987年开始向“私有化”进程中,虽向私人出售了一些国有企业的股份,但国有股份在这些企业中仍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且出售国有资产所收回的资金也是用于再投资,以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国有经济更快地增长.因此,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加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步形成了有新加坡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相应的政策体系要求,直接导致了经济管理权力回归中央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固与最终确立。只要这种战略存在,经济管理体制就只能随着这一战略在具体实施中的缓急程度,而做松紧搭配的调整。实践证明,只停留在表面的修修补补,而不对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不仅使国家丧失了战略转轨带来的真正“赶超”和得益,也使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无法被根本突破。  相似文献   

9.
三年大跃进的“左”倾建设指导方针,造成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一度异常紧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这次空前严重的挫折之际,党中央在一九六一年正式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正确方针的贯彻执行,很快收到显著成效,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到一九六三年就得到了基本恢复,一九六四年整个国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一九六五年的许多工农业生产指标赶上或超过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从而在实际经济工作上纠正了“左”的错误,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然而,这次调整并没有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没有从根本上批评从主观愿望规定发展速度这个错误的指导思想。而且在  相似文献   

10.
<正> 近两年来,我省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过程中,重点加强了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压缩和调整了一部分重工业产品,工业内部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本省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79年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一上升到1980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重工业,消费品的供应比往年有所好转。但是,这仅仅是开始。工业调整的任务还很繁重。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和工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我省商业部门的广大干部和职工为搞活市场、支援生产、方便人民生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践证明,现行商业管理体制的弊病和缺陷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体制不改革,生意难做活”,已成了广大商业工作者的共同呼声。在四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调整的新形势下,对现行的商业管理体制逐步地、稳妥地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必须研究制约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但是,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有震撼世界的奇迹般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有取得伟大成功的“一五”计划时期;也有左倾冒进的三年“大跃进”时期;有经过六十年代初调整经济而重新走上按比例发展轨道的时期;有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相继破坏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十年大动乱时期;还有在粉碎“四人帮”后又迫不及待地迈开“大跃进”的步  相似文献   

13.
湖北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湖北省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传统的计划体制和权力构架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整合功能开始弱化。而社会管理体制由于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轻纺工业(包括手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少,积累快。许多工业国家工业化的过程,都是从发展轻纺工业开始,也是这个道理。我国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进行调整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时,“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华国锋同志《政府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孙冶方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及至“四人帮”倒台后,在周密调查研究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去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调在计划经济中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高利润指标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用资金价值量划分国家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的权限;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加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等。这些见解,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怀着向冶方同志学习的心情,就冶方同志的有关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认识,就教于经济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中国经济史研究会最近在武昌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讨。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分期问题。有的同志同意现有的通史和专史的划分方法,即将1957年以前划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1957年以后划分为“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1976—1983)。这种分期方法与目前流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教课书中关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沿革的分期大致相似,主要是沿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划分方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七卷本)除了战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垂直管理体制形成于90年代,是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促使全国市场经济体系统一而推行的改革举措。然而现在垂直管理体制却出现了许多问题,譬如导致地方政府权力残缺化、难以有效遏制垂直管理系统内部不断出现的贪腐要案等。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改革垂直管理体制。通过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逐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的法治化,并构建有效的对地方政府权力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试办托拉斯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对工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组建托拉斯的设想得以提出并付诸实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官僚主义,已成为我们行政机关中的一大顽症。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官僚主义固然有思想作风方面的原因,但是根本的是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制度好可以使懒人变勤,制度不好则好人也无法充分做好事。过去我们反对官僚主义之所以收效甚微,重要原因是对思想作风讲得多,而对管理体制则重视不够。 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着密切关系。长期来由于我们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谈,把计划经济与产品经济等同起来,因而在管理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现在,我们已开始从产品经济转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上来,但高度集权下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它与发展社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组根据十二大的精神围绕着如阿“建立起符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涉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基本方向,价格体制和价格管理办法的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商品和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问题。讨论比较集中的,一是如何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二是如何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机构设置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