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人们可纵横结合 ,从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予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长期的发展中 ,吴文化形成了先吴文化、吴国文化、吴地文化三个时期。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其中主要有依托水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 ;后来居上 ,敢为天下先等  相似文献   

2.
“吴文化”和“越文化”是指吴人和越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春秋末年吴国灭亡以后吴地的吴文化就被越文化取代了,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以后吴越地区的越文化又被楚文化覆盖了,所以在战国时期我们在吴越地区只能见到越文化和楚文化的遗存了。通过对战国时期吴越地区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怎样随着人群的流动而变迁的,因此用一个固定的词例如“吴文化”或“越文化”来称呼这个地区前后更替变化的文化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4.
吴地文化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地文化研究首要明确吴国历史的时空概念和连续性问题。吴国史可分早期和后期两段 :春秋为其开端时期 ,三国为其繁荣和成熟时期。这可以从南北方的差异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北民族的融合和家族制度的演变 ,以及吴地文化多元性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的史实得到论证  相似文献   

5.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经常困挠吴文化研究者们的有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吴文化?(2)怎样着手研究?(3)研究的最终形态将是什么?这些问题分别涉及吴文化的概念本性、研究方法和目标模式等方面,而这三者又是内在相通的。概览吴文化的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吴文化概念理解上的差别总是与他们的“前知识结构”、方法和意识定势有关。人们在“切入”吴文化领域之际,各种前知识、方法和“成见”就构成了解释者的取向性,形成不同的取材意向和解释思路,进而构建了风貌、性质大相径庭的“吴文化”。其中,大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吴国文化,取政治概念,贯注断代史——考古意识。由于这一概念指称一个早已湮灭的历史存在物——春秋时期的吴国,考察从洪荒世纪的古吴越族到吴国的兴衰这一断代史  相似文献   

7.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8.
吴地人士与东吴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将孙武的后代。孙武的儿子孙明,食邑于富春,从此孙氏就成为吴郡富春人。①孙吴立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吴地人士,他们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吴地人士的进退,直接影响东吴兴亡。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吴地历史地理范围的由来及其演变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11.
论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地图中,地处长三角的吴文化特具一种开放气度,凸显一种和谐精神,此与吴文化生成的历史元素、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吴地文化精神传统有着重要的文化关联,在当下中国“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构中,研究吴文化的这一特性,探究“长三角经济文化圈”形成的文化秘密,应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文章在中西文化的纵横坐标系中着力搜寻吴文化的“开放”“和谐”因子,以纯文化的思维拨开历史迷雾,解读吴文化潜在的文化内质,这种学理性的探讨,或许对进一步认知吴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解开“长三角之迷”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学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吴地悠久的石文化是吴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太湖石文化又是石文化和园林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着重探析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应用,指出需维护这一文化瑰宝的应有地位,并使之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学术界研究的成果都表明:3200多年前,吴泰伯从陕西歧山远奔江南梅里,筑泰伯城、建句吴国、创吴文化,揭开了中国江南文明的序幕。然而,古梅里即今日的梅村却以著名书法家之手,挂出了“江南第一古镇”的匾额。那么梅村究竟是“江南第一古都”还是“江南第一古镇”呢?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及史料深刻地辨析了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无锡梅里是我国吴文化的原生地和核心区,无锡应该打好吴文化这张牌。  相似文献   

14.
吴舞初探     
作为体现长江流域舞蹈艺术风格之一的吴舞,是中国舞蹈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的渊源流变和舞式舞容,还是它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作用,都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1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风土人情、劳动方式、地理环境、自然生活迥殊,因而各自形成的文化艺术的风格也不同。吴舞也就是在吴地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关于吴国的确立和地域范围,用纪仲庆先生所言为“南至浙江,北达江淮之间。”《越绝书·纪策考》载伍子胥言:“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同书《记范伯》载范蠡言,“吴、越二邦,同气(《史记·吴  相似文献   

15.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吴地地域环境对舞蹈表现形式、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域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了西施“响屐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吴地居民 ,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 ,吴人在适应这种“水”环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稻作农业和商贸为主的经济生活模式。以此相伴 ,产生和发展了吴地文化类型。吴人在与特殊的生态环境、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 ,经世代累积、长期积淀而形成了共同的人格特征 ,因此 ,吴地居民人格的区域特征是人与自然、人的生产活动、人与文化的互动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吴中曲唱论略周秦吴人善沤。吴地向有曼声清歌、抒发情怀的风气,分别见于先秦典籍《楚辞·招魂》与《国策·秦策》的“吴”、“吴吟”等语汇,证明了这种风气由来之久远。汉代以降,历有中央政府到吴地采风以及征选歌儿的记载。而随着乐府歌诗风靡南北,涌现出了以妙歌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