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省部共建高校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部共建是旨在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对目前13所省部共建高校有关数据的分析,从学科建设、区域作用发挥、重点建设地位等对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定位进行思考,提出政府对省部共建高校实施重点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全面推动省部共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结合省部共建行业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基于省部共建行业高校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特色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提出了共建行业高校强化特色建设的战略实施方案,可为中国省部共建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目前已实行共建的高校有56所,共建形式有省(直辖市)与部、市与部、部与部等.还有14所学校已有共建意向.  相似文献   

4.
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是国家为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各省部共建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如高层次人才匮乏、政策缺位、投入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国家专项资助政策、倾斜政策、学校内部人才队伍优化、完善激励机制和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等措施推进共建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福州大学建校50年来,科研成果斐然。全校现有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1个省高校分析测试(检测)中心,7个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省级文科研究基地,3个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院系绩效评价的重点和难点。运用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探讨了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综合绩效评价系统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师绩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目的在于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为教师绩效改进和职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指导,并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把握评价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传统评价方法,构建了一套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校省部共建、博士授予权单位建设、新校区建设等重要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改革与发展正向纵深推进。为了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需要全校教职工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学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朱海风教授《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文。该文强调要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围绕省部共建的目标和主旨,进一步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服务面向与办学宗旨;二是坚定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三是坚守协调共进的学科建设发展基本原则;四是强力实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努力开发校友资源与促进校友共建共享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评估高校财务绩效,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上述指标对某省37所高校财务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指标能够反映真实情况,可以为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严秋菊 《南都学坛》2011,31(3):135-136
<正>一、河南省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河南省高等学校总量与全国其他各省相比并不算弱,但如果按每千万人均则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河南仅有一所大学是211大学且属省部共建。在由武书连等人所组成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河南省仅有两所大学位列其中,与北京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产权化 ,就是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对等的产权权能、产权权益和产权权责 ,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和承担风险。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 ,对于促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创新 ,推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终将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文学自觉起于何时这个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通过文献解析与古代文学创作文本考察的方法,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话语,从先秦文学的创作实际状态来看,当时的文学创作就和魏晋以后的文学创作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先秦的文艺理论儒家审美思想占据主导,对当时的创作作了一些扭曲性的诠释,对文艺提出政治功利性要求,这种文化取向在宗法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社会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为人类福祉服务,是社会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期许.但是,社会对文学的期许,或政治家们对文化的理想,与文人们创作心态没有必然的联系,魏晋文学实际也没有完全脱离"寓训勉于诗赋"的政治功利性色彩.  相似文献   

13.
项目特性曲线模型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两参数逻辑斯蒂模型作为多级评分模型,并用迭代法对项目参数及能力参数进行点估计。  相似文献   

14.
患者中心疗法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主导,促使患者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这一疗法对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包产到户,城市职工持股”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种基本模式。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应大力发展职工持股制度,明确发展思路与重点,规范职工持股制度的运作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素质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全球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文中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及人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 ,阐述了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素质的要求 ,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转传统的继承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从而使受教育者从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者卜士礼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的中国文物鉴藏家、艺术品交易商和汉学家,可谓是西方中国艺术史尤其是中国陶瓷领域研究的先行者。在华期间,他不仅投入以中国陶瓷为中心的古物鉴赏和收藏活动,还立足于深厚的学问探讨和诠释中国陶瓷艺术。卜士礼研究中国陶瓷的方法,以中国学术成就和方法论为基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其后之研究者,其著作成为了后续同类出版物的范本。卜士礼丰富的中国陶瓷学著述,充分显示了其中国陶瓷研究的前沿性和系统性,也成为了欧洲学界理解和阐释中国陶瓷文化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德蕴含了“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导引人们的正向价值目标”以及“体现侠义道义精神”等。传统“义”德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义与忠、义与孝等人伦关系实践中。自春秋以来,“义”德在社会中不仅是统治者治国的纲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亦是正人君子结交的原则,涵育个体人格的依据。传统“义”德不仅可以指导个人价值选择,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弘扬传统“义”德,须与时俱进,弃糟扬精,并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其纳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时代新人(特别是青少年)培育的实践中,丰富其时代内涵,方能赓续其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0.
Starting from three reputed subjectivity categories, i.e., modality, cognitive predicates and first person subje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assess whether subjectivity markers are semantically sufficient. It is finds that subjective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grounding of subjective semantics. Modality cannot be linked with subjectivity in a simplistic way; only epistemic modality expresses subjectivity in the strict senses, and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its subjectivity still relies on subjective contexts. Verbs of cognition and first person pronoun ten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expression of subjectivity, and further subjective contexts are needed to ensure the subjectivity reading of this combin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called subjectivity markers exhibit semantic insufficiency, tending to rely on the foregrounding of subjective contexts in their expression of subje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