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亚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36
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衡量知识分子真义的内在尺度。知识分子凸显的是一种超越阶级意识,阐释终极意义,关怀社会大众的内涵。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即人文知识分子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承载者、践履者和阐释者。 相似文献
2.
文庠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9-213
“医政”是国家卫生行政组织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医疗活动等进行各种行政管理的总称。近代以来,中国医政经历了从古代医政向现代医政蜕变的过程。全面考察了清代医政体制、医疗体制、医政政策等,并对“新政”前后的清代医政进行了比较,摸索出清代医政嬗变的基本轨迹。清代医政的嬗变,是近代医政现代化进程中最初的也是重要的一步,为近代医政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最集中、最首要的体现在于指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点燃了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希望,使他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无论在何时,十月革命之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振奋、锻造、启蒙及实践的意义不能忽视,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不应忘却。 相似文献
4.
木春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6):101-103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亨》中的罗亭和中国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中的萧涧秋两位主人公的异同,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所凝炼出的“五四”精神包括“爱国、科学、民主、进步”。“五四”精神在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占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4)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8.
陈乃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弘扬“五四”精神 ,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 ,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大旗 ,为振兴中华民族 ,贡献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过劳死”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93-96
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劳动,实际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确证",而是其"本质力量"的"异化"即人的"异化".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要避免"过劳死"悲剧,固然有赖于各种客观环境的改善,但更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10.
江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
"自由的人"是巴赫金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主体之人"、"思想的人"以及"人身上的人",狂欢精神是其内在精神,但"自由的人"的"自由"又必然是相对的。巴赫金的自由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俄国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之中的,"一切都是对话,自由才是目的","自由"是对话的根本目的,"自由的人"超越了社会学诗学的范围,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的原点和归宿,引领巴赫金及其诗学研究走向生活、艺术与人类理想交融互渗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允春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4-49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刘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58-264
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中 ,启蒙者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面否定已经成为主导话语倾向 ,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在现实的话语环境中不再容许人们对传统文化抱有任何幻想。对于提倡新文化的先驱者来说 ,存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取舍的矛盾 ,而是批判的彻底性和如何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问题。然而 ,启蒙者作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虽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决批判者 ,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之间 ,却存在文化角色的边际性矛盾 相似文献
13.
陆晓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26-30
从经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思考“以德治国”的意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争议问题。文章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分析了经济伦理学兴起的原因,论证了经济伦理研究和实践能够与“以德治国”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戴永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1,(1):51-54
五四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过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2 0世纪 30年代出现在文坛后尤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来,学界对于五四思潮的评析、意义的疏解已显得十分充分,不过人们更多瞩目的是一些经过层层挑选而一再重复的概念与口号.而那些缺乏意义提升价值,但却能真正让人"回到现场"的史实却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渐行渐远,其中一个长期晦而不显的历史场景就是,"五四人"普遍经历了一个苦闷与焦灼的心理过程.这种生存体验既是五四"个性解放"主题在现实中的挫折感的弥散,也是"五四人"群体抉择的内在基础,更对此后的中国历史的许多内在方向有多重影响.对其的重建与分析当使我们对五四丰富的历史内容有更真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王继霞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6):62-67
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现代文学中的阿訇是承担着振兴族教使命的启蒙者,是伊斯兰传统"创制"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新时期以来的阿訇文学形象,从国家民族意识代言人逐步发展为个体民族精神的彰显者,他们凝聚了回族爱国爱教的政治诉求、崇尚清洁的精神旨归;进入新世纪,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表现出在圣俗之间或徘徊或坚守的姿态,这标志着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中回回民族不断反观自身、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岳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40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论“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中的精神“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3):74-79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叙事中,“进城”包含两层喻指:身体“进城”和精神“进城”。乡下人在身体“进城”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进阶。两种文明、两个时空的历史穿越,使乡下人的精神“进城”凸显出精神历险的特征。从精神“进城”的层面看,“乡下人进城”的历史穿越阻隔重重、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的第一国策。它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对现实内外环境的分析,阐明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经济时代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唯一选择,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朱文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78-82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