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会道德理想两个层次。传统民众“太平盛世”、富而均平的追求,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并将其作为重要价值目标来追求。和谐社会的实质内容和建设目标应体现为“政通———人和”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136-142
创新和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政策,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根据熊彼特和诺斯的创新理论及城镇化相关理论分析了创新和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动力的依据与合理性。认为创新和城镇化二者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不同,创新是通过促进产品结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来促进经济水平的高级化;城镇化通过继续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结构的失衡进行矫正和修复,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规模化和合理化,使经济结构从失衡状态向均衡方向发展。实证检验也表明创新和城镇化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认为创新和城镇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政府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还应该有更多措施,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做好制度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切换效率,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除了社会事业建设外,具体来讲还包括社会价值建设、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社会人”的建设、社会结构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人”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长远问题是社会机制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建设,社会建设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重叠,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社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改革乃至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化发展民本经济意味着超越将“人民”个体与总量、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割裂和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摒弃“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服务”的思维定势,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对“人民”及其利益的虚置化和抽象化。之所以强调将人民个体与总量、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在于个体是总量的基础,总量是个体的整合,所以,民本经济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的光大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是对行政主导经济和物本经济的超越。根据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和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加快我国民本经济建设必须围绕“权为民所授,利为民所谋”,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与时俱进,针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观念,由做民众的“父母官”转为做民众的公仆或受托人;由“恩赐”民众转为落实、保障民众权利;由重治民轻治吏转为重治吏善治民;由敬畏权力、关系转为敬畏法律、制度;由片面对上级负责转为对民众负责。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经济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福利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社会福利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政府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既无法打破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有不合理分配体制和利益格局;同时又没能适时增加社会福利和民生投入,从而扩大内需、培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转型国家,要突破“社会福利陷阱”,政府必须转变角色、职能和治理模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福利责任.中国走出“社会福利陷阱”的过程是走向法治国家和福利社会的过程,这既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三阶段的第二阶段,也是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何以成立,现代主流的学术观点多从现实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认为统治者是慑于民众的反抗,才不得不“以民为本”.这种观点忽视了信仰因素,没有注意到“天”的观念对古代中国人的影响;以天、君、民三元结构为分析框架,强调重视“天”在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天、君、民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因为天佑民众,而君惧天威,于是君才有了“民本”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对“天”的信仰是民本思想得以成立的关键根由之一.  相似文献   

7.
儒家民本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也是愚昧无知的同意语。古代思想家在充分地肯定民众的整体价值的时候,也否定了“民”的个体。“民为国本,君为民主”是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设计,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是整合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为民谋利”的价值准则,这一原则的要害是把民众视为权力的客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为民谋利”是用于说明各种各样的政治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7):58-63
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260美元,步入世界银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一个只有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阶段。我国长期粗放型发展,造成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矫正结构失衡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提高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基尼系数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双碳”目标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赋能“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凭借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生态普惠效应,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重塑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然而,当前三大产业仍具有较大碳减排空间,亟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我国应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坚持“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路线,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把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引导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在政策措施层面,应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治理赋能多维降碳发展;大力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以金融科技缓解碳减排融资约束;稳妥推动碳市场体系建设,以技术手段助力碳排放权交易。  相似文献   

11.
陈军亚 《社会科学》2022,(4):102-110
中国先于欧洲近2000年出现了一个打破“分散而自成一体的管辖权”的“集中的国家权力”,但这一权力始终面临着“进入社会之中”的问题。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在内生权威的影响和控制下运行,形成了一个与国家保持疏离和张力并具有稳固根基的“板结社会”,不同程度地阻隔和消解国家政权,造成了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内卷”结局。这一历史困境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路径:国家政权打破“板结”及“再板结”的社会土壤,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并履行其社会职能,将自身置于民众日常生活和服务的紧密联系之中,获得民众认同,由此形成了政权“超越内卷”困境的建设路径。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不仅重构了乡村社会形态,而且塑造了政权本身。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 终极价值目标,其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为此,在民本理念下,着眼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和文化传承层面等“四方联动”,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渗透路径,以促进百姓确立共同价值取向的自觉精神追求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思想教育的广泛性要求与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导向相结合,制度化“社会公益”服务工程与集中性“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相统一,凸显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政治价值论转型和重构的重大时期,王船山和王廷相是重要代表。他们民本政治价值论的建立是从解构朱子理学中天理架构入手的,从理学走向气学,气本论的建立则使民本价值的提升找到哲学依据,民众合理欲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人本价值具有合法性,他们的人学思想确立了人权是人确立为人的根本原则,人心、道心皆天赋,人本价值是基本的人权。民众人本价值的提升则是通过政治权变来实现的,权变而养民。他们主张和合的政治治理,刑以辅礼,以德化民,法以辅政,抬高了"刑"与"法"的地位。明清民本政治价值观从民众生存为本向民众合理欲望为本转变,民本政治价值论的重构是以人本价值提升为中心的理论重构。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艳 《北方论丛》2006,(5):133-135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因而研究转型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的城乡关系自然就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龚志伟 《理论界》2006,(3):151-152
社会变迁与转型带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握“小观点”,融入“大思想”;围绕“小教材”,拓展“大社会”;立足“小课堂”,走向“大生活”,即坚持由“小”及“大”的原则,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杜会转型”理论是一个关涉社会发展范式层面的理论,今天它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但由于这种范式是对“早发”国家现代化历程所概括出的发展范式,故显得已容纳不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了,也就是说现有的“二分范式转型论”的“单层转型”的模式——“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理论,已不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变迁理论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赋于“社会转型”概念以新的内涵,即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来代替现有的“社会转型”理论。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分析框架才能够为我国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三元结构的共时态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成为真正社会转型理论的支点。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包括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 ,以市场化为方向的体制改革 ,以集约化为方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赋予了经济转型以新的内容。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阶段来推进 ,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确认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赋予了体制转型新的内容 ;新型工业化则可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时代下,国内外宏观和微观环境的转变,使我国服装品牌走向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国企业靠规模和数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劳动力成本及原料价格变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服装产业走到了需要依靠科技、依靠研发、依靠创新品牌来提升整个产业运行的阶段.品牌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建设“软实力—一文化创新”、“绿色经营——低碳经济经营模式”、“信息与知识管理系统”等促进我国服装品牌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南方论刊》2005,(7):1-1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从“两手抓”,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四位一体”同样注重,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应是做好统筹兼顾工作,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问题,未能在短期内解决。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