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经济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体制(即一定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要素构成等)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行专业化生产,扩大农业系统的开放性,提供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确定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使用高效化的制度等等。 1.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了低效率的均衡结构,即过多的劳动力和过少的资金、技术要素的均衡。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打破上述均衡必须将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模型统一起来设…  相似文献   

3.
产品论     
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产品的过程。把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有两个因素:—是生产要素,指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能源动力、资金(资本)、技术、管理等;二是产品,即是一种产出或者说使用价值。没有生产要素就无法进行生产,但仅有生产要素而没有产品,也不成其为生产。故产品和要素都是构成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经济学偏重于研究生产要素,而对产品研究得少。如生产力经济学经常讨论生产力有几个要素,还有工具论、劳动力论、劳动对象论等,生产力系统论则把要素集合为系统。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生产力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理由是:现代科技在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决定着生产的组织结构、方式,决定着产品韵结构、质量。而且左右着生产的发展方向,左右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科技作用大于劳动者直接劳动的作用,无可置疑地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种观点则赞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说,反对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产力或元生产力,它与生产力体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力体系,是对提高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因素。其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②在生产力体系内,劳动者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资料的创造者与劳动过程的承担者,离开了劳动者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是生产力经济学必须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认识这一问题,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都有一定的意义。人们对于生产力构成的研究,往往把眼光停留在生产力基本构成这一层次上,通常只研究生产力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似乎只要把复杂的现代生产力系统还原为劳动者、劳动资料等要素,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就搞  相似文献   

6.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内涵与范围不断拓展。作为人类技术的新范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三次产业的传统生产范式。数字技术的软硬件开发、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所构成的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逻辑主线,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环节之后,成为创新理念落地的主要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再造,推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补齐新实体经济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匮乏的短板,以数字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参与新实体经济的国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生产力结构应为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因为传统的生产力要素总是要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生产力的作用,这个“一定方式”就是要素组合的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取得的使生产力各要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产生的生产力正是一种结构生产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至少有两种积极作用:①使生产力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互补和激发效应;②结构的变化使生产力发生飞跃。  相似文献   

8.
一、新疆劳动者素质面临着挑战 1、劳动者素质与实现新疆经济起飞的矛盾。 新疆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个别领域拥有一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极少量的先进技术同大量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体的多种行业同时并存。从总体上看,生产力的发展还处于一种多层次、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这种构成的多层次,决定了新疆现阶段的劳动者素质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9.
田萍 《学术月刊》2023,(12):52-61
宏观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虽然是微观个体配置的综合,却也有着不同于微观角度的前提基础、细节特征和度量方法。微观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变从而资本和劳动只作为投入要素,且在有效市场条件下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数量约束。宏观环境中资本和劳动既是投入要素也是生产系统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系统性质,受自然规律等条件限制要素总量没有任意性。因此,宏观要素配置状态的影响因素除了微观结构差异还有投入要素总量的变化。借助C-D生产函数,在论证劳均资本大于和小于1个单位的两种状态时,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优化特征并不相同。针对现有关于宏观要素配置的度量方法都基于微观结构差异而不利于最优状态衡量的问题,给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经济体以变化的要素弹性参数作为资源配置状态指标的度量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宏观经济体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向,是提高生产中数量相对多的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规模报酬不变而生产函数资源配置参数的变化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曾经历的三次显著的宏观要素配置关系改变,原因各不相同。最后,结合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中国当前发展特征,给出了进行宏观生产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关键是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动力和手段,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正如李鹏同志所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为了增加产出,要把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很好地组织起来并很好地使用,求得同样的投入有更多的产出,或同样的产出用较少的投入。根据上述对…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 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 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产权制度是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国有企业15年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成效甚微。本文将从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研讨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经济管理是决定产权制度的直接因素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力系统。而起这种组合作用的唯一力量是经济管理。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就没有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上微观经济管理构成单位(企业)生产力;众多的单位生产力加上宏观经济管理构成社会(国家)生产力;众多的社会生产力加上国际经济管理构成全球生产力。微观经济管理处于单位生产力的最上层;宏观经济管理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最上层。它们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产权制度(所有制)直接相联系。单位生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社会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产权结构。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是否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权制度与经济管理的适应状况体现出来的。如果产权制度不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就会导致管理失效,单位、社会生产力的效用下降甚至出现负  相似文献   

13.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农科教结合,就是在政府统筹下,把农业开发同科技开发、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以形成强大合力。这也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客观要求。 1、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其各要素的充分开发和有机联系。构成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具有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的人是第一要素;随着科技成果应用而革新改造的先进生产工具是第二要素;利用科技进步,人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提出一国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延式的或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种是内涵式的或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靠提高诸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通过经济系统整体素质的改善和要素投入产出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现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增长受到投入总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走内涵式或集约式的经济增长之路使整个经济获得适度的增长。提高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只能靠人员素质的…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四大上重申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是制约科技进步的关键。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状况,不仅仅是数量多,而且科学文化素质也比较低,这就影响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融合,给生产力的构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也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推动生产管理科学化,并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巨大的支撑,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贾国富 《社会科学》2001,3(9):23-27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理论(一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凭借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按要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要素量的多少及其对生产成果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个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按生产条件进行分配。劳动力和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最初分散属于不同的要素最所有者 ,通过劳动过程各要素得到结合起来发生作用。按生产条件分配即是依据要素所有者对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劳动力所有者获得工资……如果某要素所有者拥有两种或多种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主要表现是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较少变化 ;地权配置在权力干预下循环进行 ,经营效率指标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耕织牢固结合 ,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严重制约。其重要原因是人口和耕地等要素供给比例失调 ,而根本原因则是技术尤其是制度变迁缓慢。  相似文献   

20.
一、微观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结构 微观生产力不是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不是指区域或部门的生产力,而是指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的生产力。但微观生产力也有自己的界限,并不是无限地小下去,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得以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生产出产品,形成正常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经济单位,只能是企业。在一个经济单位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就是微观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