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龙王信仰是传承较为久远、分布非常广泛的民间信仰。历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大都是从文献典籍出发,探讨龙王的有关传说及龙王与佛、道二教的关系。本文通过实地田野作业,对当地民间龙王信仰的内容及相关民俗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唐日台村龙王信仰作为地方及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活态民俗事项,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活)而展开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对白水江流域民间苯教的信仰方式、信仰形态及法事活动、信仰特征及影响和田野调查活动,对该地区的苯教信仰重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这些信仰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信仰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它在不同的地域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东北地区的"地仙"表面上虽具有相似的信仰形态,但在东北地区,动物信仰经过融合多种地方因素已经发展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4.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汉、土家、苗、彝等近50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流传至今的历代碑刻文献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广阔的社会生活;地方史志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显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具有深厚的信仰民俗内涵,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信仰、道教信仰、外来宗教等;深挖历代碑刻文献的信仰民俗内涵不仅深化了乌江流域的“非遗”保护,而且有助于了解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信仰追求,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四川省绵阳地区平武、九寨沟和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信仰与神灵体系的考察,发现在白马藏族的宗教文化中,苯教仍然是其信仰的主流,且较完整地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同时呈现出与佛、道及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共生并存的现象,显然系不同民族文化在特定地理边界上碰撞、融合的多元呈现。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地方信仰的历史结构与日常生活实践为田野对象,尤其关注其较为独特的可罕祭祀现象。由此考察一个黄土高原村落多族群、多历史、多信仰交织对话的动态过程,以及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这种独特的地方信仰结构如何折射出当地人对于黄土高原族群互动历史的集体记忆、地方叙事与主体认知的实践策略。张壁村个案的讨论将有助于促进黄土文明多元交融与文化认同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已一千多年,然而在一元化伊斯兰信仰体系下,建立在巫术逻辑基础上的萨满信仰依然存活于维吾尔民间.如果对维吾尔族当前的萨满信仰进一步了解,维吾尔人的萨满信仰呈现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本文通过来自田野作业的第一手资料,简单梳理了维吾尔族萨满信仰现状的“混杂状态”,并粗浅地分析了维吾尔萨满文化存活至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鸟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日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来年,受社会转型、政治环境变迁以及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得以复兴。同时,因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生活节凑加快、现代文化因素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发生嬗变,并致使村民对民间宗教的信仰呈两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来年,受社会转型、政治环境变迁以及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得以复兴。同时,因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生活节凑加快、现代文化因素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发生嬗变,并致使村民对民间宗教的信仰呈两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革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吏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时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移民性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以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地方性族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神明信仰是整合和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最后结合人类学族群研究理论对神明信仰做了历史的文化解析,并对田野调查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历代壮族先民运用方块壮字记录生活的诸多方面,经长期创作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手抄文本.这些手抄文本实质上就是保存于民问的壮族文献,是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在龙州、象州、忻城三县田野调查得知,目前方决壮字文献仍在宗教经书、山歌唱本、民间故事传说等特定领域流行.现存的方块壮字文本在民间的流传呈现出衰落趋势,但还将以艰难姿态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发生在西藏民间的"撞死一头牛"的真实事件为文本,通过对"一封感谢信"中表述者语言的分析,论述了汉藏两个不同民族的个体之间经验文化的碰撞、社会角色的互动以及民族认同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信仰民俗是其中最瑰丽神奇的部分.本文从民间信仰和社会信仰两方面阐述其中的信仰民俗描写,并通过总结与分析,认为其中对信仰民俗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是民俗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一、题论。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似可这样定义:民俗社会中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总和。如年节文化、婚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诸文化形式及其所包含的诸多内容均属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虽然与官方倡导的官方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但仍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出于一种完全的自觉自愿,自发地创造、应用这种寄托思想,表达愿望的文化形式,并使之世代相传。在传承中依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其传承与维系取决于心理信仰、传承力量、习惯势力和从众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青海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视点切入,开宗明义的提出:“青海民间民俗活动中存在傩文化”。作者通过几次田野考察,目睹了民俗活动中巫傩文化奇观,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傩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价值,使人们对青海傩文化有一个初步、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