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普查,全国共有人户分离的人口2135.6万,是1982年657.48方的3倍多。流动人口的大恒,不仅促进了各地劳务市场的发育,调剂了地区间的劳力供需,也改变着地区间、城乡间的人口分布,影响着各地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地区内部的流动人口依来源地与现住地的不同,可分成毛类:第1类由乡村流往城镇j第2类为城镇间的流动;第3类为乡村间的流动;第4类由城镇流往乡村。其中第二类对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有促进作用,第4类则有延缓作用。由于普查资料中没有流动人口依来源地与现住地划分的交叉表式,无法直接得到流动人口在城乡间的交流量。本…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流动人口比例较大,跨境流动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可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但是也给边境地区朝鲜族聚居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利用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流动的调查数据,分析非流动人口、境内流动人口和跨境流动人口的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外出经历是影响朝鲜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同样是影响朝鲜族流动人口是否进行跨境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受教育水平、语言能力等因素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途径,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返乡劳动者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朝鲜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境地区人口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流动原因存在差异,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检验民族因素对这一差异是否产生影响。依据是否为少数民族和是否来自民族自治地方两个维度的民族因素将流动人口划分为四类,选取来自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流动人口、来自非民族自治地方的汉族流动人口作比较,作为自变量,人口流动原因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著,民族因素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流动原因差异的影响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流动人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是当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一个高峰时期。在流动人口的类型上,以灾民构成了流动人口的主体。此时期流动人口的特点是,在年龄上以青年为主,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少年儿童;在性别上以男性居多;在职业构成上以受灾的农民为主,下放职工和退学学生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大跃进”是形成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最根本的原因,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下放城镇居民与职工、压缩教育规模和非正式经济活跃都是部分原因。大部分流动人口最后还是返回家乡,少量在流入地安置下来,由于政府采取了比较妥当的措施,使这次人口大规模流动没有引起大的社会波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多的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这三类学校接收的流动儿童大体上对应于不同的流动人口阶层,依此为参照,分布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网络质量、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条件等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在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中,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家庭状况,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讨论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标准出发,说明桑德巴的划分标准是对应19世纪后叶人口形势的一种经验判断,这个标准已不适用于当今、已经变化了的人口情况。但是,桑德巴把人口按各种年龄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划分为三段,在人口分析中还是有作用的。按照这种划分,作者利用稳定人口理论和经验生命表的方法,提出了判断各种年龄结构在人口增长中作用的方法,并以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为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且频率加快。这一趋势,反映了新疆与沿海、内地以及新疆区内城乡、地区间商品经济与社会交往的深度。加快新疆流动人口机制的研究,为新疆改革开放服务,已是当务之急。在新疆开放人口的大系统中,人口再生产过程因人口移动而更加复杂。尤其是流动人口属人口的动态研究,故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等,带来较多困扰。本文仅根据新疆有关部门提供的部分资料及小区域调查的样本,对新疆近年来流动人口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人口流动的深度和广度将日益增加。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实现最优配置。人口流动则是人们通过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变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比较利益诱导的必然结果。我国现已有7000多万流动人口,而且近几年来的人口流动更是来势趋猛,“民工潮”一年比一年强烈。我国农村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加上城镇人口的流动,我国潜在的流动人口量将在2亿以上。面对这一庞大的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人口史看人口压力流动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流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的流动按是否有组织划分,可分为有组织的集体流动和自发的个别流动.人口流动按流动速度可划分为快速流动和慢速流动.人口流动按流动方向可划分为向心流动、离心流动和回环流动.人口学家仿照物理学家求物理重心的方法,把一个地点的人口数比拟为一个质点的重力,求出所有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即人口重心点.人口流动起点与这个重心点的距离比流动终点与重心点距离更远的叫向心流动,反之则叫离心流动.以重心点为圆心画出许多同心圆,如果人口流动的起点和终点都大体在某一同心圆上,则叫回环流动.  相似文献   

11.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象 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人口学中常说的人口流动,包含的面比较广,如人口的地域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人口的阶级、阶层流动等等。我们所说的流动人口,是指人的户籍地不变,而活动离开了户籍地的人们。这是实行户籍管理的国家所特有的一种概念。它是区别于户口迁移的一种人口流动。 流动人口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 从时间上分,有临时的、季节性的、长期的。在临时的与季节性的之中,又有有规则的和无规则的之分。  相似文献   

12.
朱尧耿  朱犁 《人口研究》2007,31(3):91-9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1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2005年户籍人口为1180.7万人,流动人口为357.3万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之比为3.3∶1。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缓解了农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广州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状况.分析发现不同户口性质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低于同类型的男性人口.不同流动原因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差异较大.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越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签订劳动合同的、已婚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更大,单位类型对其参保也有显著但复杂的影响.文章认为需要从制度、市场和文化的角度继续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滞留与更替——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上海市1993年和1988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平均滞留时间趋于缩短,更替强度趋于增强。笔者认为,不同滞留时间的流入人口,都是不断更替的人口群体;乡—城流动人口的总体归宿趋向是城市化,但这并不意味城市流入人口都将以目前所流入的城市为永久居留的归宿;大量跨区域乡—城流动人口都将在流返流出地以后继续完成其城镇化过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新老更替而“永远年轻”的人口群体;人口有序流动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大出路;中国人口变动的活力将进一步体现于新世纪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了不断适应人口流动的新形势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在积极支持人口有序流动的同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综合服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一、正确认识人口流动,理顺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单位负责的管理体制随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潜类别分析(LCA)的方法探索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式,同时还探究了不同身份认同模式之间的人口学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拒绝型、一致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之间在身份认同模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新生代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对于自身的市民身份是排斥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以及所居住的城市类型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模式的显著因素;在流入地城市长期生活是提高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人际交流互动是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家人同住将改善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有序流动石海龙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城乡流动人口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呈现进一步扩大之势。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出1天以上的大陆流动人口总数已超过7000万人。有人按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干1993年12月10日对全市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本次共调查了分布在各区县的9万余户家庭及旅馆、水上等系统。本次调查对象是夕哈市、港、澳、台、国外与本市之间,市中心区、新市区及郊县之间,郊县与郊县之间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市中心区内部;新市区内部以及县内跨乡镇的流动人口,也不包括现役军人。根据本次调查资料,1993年12月10日,全市流入人口为281万人,流出人口为47万人.在全市流入人口中,来自外省市,港澳台和国外的为251万人,在全市流出人口中,去外省市、港澳台和国外的为17万人。按行政区域分,在全市流入人口中,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