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研究策略型消费者对零售商的定价和库存决策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假设残值固定不变,且消费者均为策略型消费者不同的是,本文考虑了顾客的异质性以及残值由清仓期库存决定这一特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消费者均为策略型消费者,且清楚零售商将采取残值定价策略的情况下,零售商可以通过数量保证策略来提高自身的期望利润,降低库存订货量。在考虑顾客异质性的条件下,当零售商采取估值定价策略时,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润与短视型消费者在市场上的比例成正相关。并且,存在一个唯一的阈值点,当短视型消费者在市场上的比例高于这一阈值点时,估值定价策略优于保留价格定价策略,反之,则保留价格定价策略更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同时考虑竞争者进入威胁和消费者行为的易逝品的动态定价机制.依据策略性和忠诚性两个维度,将市场中的消费者分为策略型忠诚者、策略型转换者、短视型忠诚者和短视型转换者四种类型.建立了在位企业、竞争企业与策略消费者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均衡求解与分析,探讨了在位企业和竞争企业的最优价格机制以及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定价行为和均衡收益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竞争者的进入行为对在位企业定价和收益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策略行为和转换行为与竞争者进入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位企业可以依据策略消费者的比例,采取智能的动态定价机制,实行或放弃对策略消费者的跨期价格歧视,最大化自身收益;消费者策略行为会降低在位企业的绩效却能够提高竞争者的绩效;竞争者的进入并非总是对在位企业不利,在一定条件下,竞争者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在位企业的绩效;在位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忠实顾客,不仅能够应对竞争者的进入威胁而且能够缓解消费者策略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时采用预售方式。本文研究企业在面对竞争时的预售策略,其中消费者对企业所销售的异质可替代产品的质量估值具有不确定性。在预售期消费者不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而在现货期消费者可以根据预售期购买者提供的线上产品评论对产品质量进行贝叶斯更新。策略型消费者通过比较在预售期和现货期购买产品的期望效用,选择提前购买或推迟购买。研究结果表明,若产品评论信息精确度较低,当市场竞争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竞争企业双方在预售策略上不一致;否则,企业双方均采取预售。若产品评论信息精确度较高,则市场竞争强度对系统的影响较弱,因此竞争企业双方均有更强意愿采取预售。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预售并不总是给企业带来利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管理者短视、投资者情绪与公司投资行为扭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在股东短视从而造成管理者短视的情况下,投资者估价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的直接影响。通过比较常用的市场估价指标(市值账面比)和新的错误估价指标(非均衡估价),分析不同管理者短视程度下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和总体投资的影响,并考察了市场错误估价与管理者短视对公司投资扭曲的混合作用。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程度越大,公司投资对市场估价的敏感性也越高—市场估价越高,公司投资越旺盛。另外,公司的长期投资决策对非均衡估价所表示的市场错误估价具有更大的敏感性,而短期投资及其他非长期投资决策对市值账面比所表示的市场错误估价具有更强的敏感性。短期投资决策对市值账面比的强敏感性说明中国市场尚属非有效市场,市值账面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的非理性估价心理。  相似文献   

5.
耐用品的耐用性会抑制了新一代耐用品的销售,企业通常会采用以旧换新政策来激励新一代耐用品的销售。企业有两种产品设计架构策略:一体化架构策略与模块化架构策略,同时企业也有两种定价策略:静态定价策略和动态定价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该如何确定产品设计架构和定价策略?在假定两期内消费者是短视情形下,论文建立了消费者与企业博弈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三种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静态定价还是动态定价,无论是模块化架构还是一体化架构,购买了第一代产品的消费者都会整体更换成第二代产品;随着第二代核心系统的质量提升,以旧换新促使企业产品架构选择从一体化架构转变为选择模块化架构;当采用动态定价、第二代核心系统质量提升适中和折扣因子高时,企业会选择模块化架构;当企业采用模块化架构时,以旧换新政策会降低模块化产品第二代核心子系统和基础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如果两代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比较大,企业将会选择动态定价策略,反之会选择静态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6.
策略型消费者为选择购买时机而估计立即或推迟购买产品的效用时,除了考虑价格和可得性,还应考虑等待成本。考虑消费者等待成本的差异性,将消费者分为高等待成本消费者、居间等待成本消费者和零等待成本消费者。基于报童模型和理性预期均衡原理,考虑三种类型策略型消费者的不同比例,构建了零售商的定价决策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情形的定价决策:以高等待成本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M定价)、以高等待成本和居间等待成本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Mξ定价)以及以所有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A定价)。研究显示,即使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由于等待成本的差异也会表现出短视型或者是部分理性的消费特征。采用TM定价时,零售商最优收益随高等待成本消费者比例的增大而提高;采用TMξ定价时,零售商最优收益随零等待成本消费者比例的提高而降低;采用TA定价时,零售商有固定的最优收益,零售商可以通过权衡每个消费者群体的保留价格和相应的买家数量来获得最优的定价策略。当零等待成本消费者的比例大于阈值,不管其他消费者的类型和比例如何,都应采用TA定价策略。在存在降价销售期的情况下,零售商在两个销售阶段的均衡价格与消费者在这两个销售阶段的等待成...  相似文献   

7.
考虑策略型消费者对产品估值的异质性和无缺陷退货行为,应用理性预期(RE)均衡构建了两期决策模型,引入产品的耐用性参数,得到了允许(不允许)无缺陷退货两种模式下零售商的定价区间和订货策略。研究发现,产品的耐用性越弱,零售商可制定的价格越高;高类型的消费者越多,零售商定价越高;产品折扣率越低,第二阶段购买的消费者越多;零售商允许消费者无缺陷退货时,消费者退货成本越低,零售商定价越高。在两种模式下,产品定价与其耐用性程度呈负相关,当产品具备高度潮流性特征时,不允许退货更占优势;随商品耐用性程度的提升,允许退货带来的优势逐渐明显,而且退货成本越低,允许退货优势越强;随产品耐用性参数增加,允许退货缓解策略型消费者消极影响的作用愈加明显,退货成本越高,缓解越有效。本文合理刻画了策略型消费者的行为,考虑了消费者跨期决策中产品耐用性的影响,同时考虑了现实中广泛存在的消费者无缺陷退货行为与零售商的退货补贴政策,从而为零售商的定价和订货退货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理论模型分析网购拼单机制分别给销售者和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为销售者(消费者)的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当拼单价格和正常价格均很低时,销售者(消费者)无动机实施(参与)拼单机制。但随着正常价格的提高,拼单机制的营利能力(消费者剩余)会不断增大,进而激励销售者(消费者)实施(参与)拼单机制,并有会将低估价类型消费者驱逐出市场。这一结果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拼单机制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迎合低估价类型的消费者,而是为了吸引高估价类型的消费者参与交易。进一步地,在拼单机制有效实施的情形下,最优拼单数量、最优期望收益均与两种类型消费者估值比例密切相关。所以,在实施拼单机制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并挖掘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私人信息,从而制定有效的拼单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企业的最优产品创新策略及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通过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在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两种模式下和策略型消费者之间的定价与购买博弈,以及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性程度对于最优产品创新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的最优产品创新策略受到高创新产品相对于低创新产品的创新提升程度、二者成本差异,以及消费者的策略性程度的共同影响。第二,在考虑策略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背景下,当高创新产品的创新程度足够高,或者二者成本差异有限时,突破式创新策略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能提供更高的利润,还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消费者与企业策略性程度的增加,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破式创新相比渐进式创新而言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的不断提高,其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表征,绿色商誉是随时间变化的无形资产。给定碳配额及其交易价格,本文构建了需求依赖于绿色商誉的微分博弈模型,从实际碳排放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出发,求解并分析了消费者绿色偏好对三种决策模式策略和收益的影响,并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对零售商远视和短视行为的策略和收益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算例发现:碳配额交易价格和消费者绿色偏好系数与制造商广告策略负相关,与零售商的定价策略正相关;当消费者绿色偏好系数为零时,零售商的行为选择不会对广告和定价策略产生影响;集中决策模式下绿色商誉和利润最高,零售商远视的绿色商誉小于零售商短视情形;制造商更倾向于短视零售商,因为制造商可以挤压其利润空间,巩固领导地位和增加利润份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