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文献和考古材料论述岭南地区是荔枝的原产地;发展到汉代时,岭南荔枝已相当丰富,并移植长安上林苑;是岭南进贡皇帝的珍贵物品;上林苑是享誉世界的园林艺术;荔枝是皇帝赏赐使臣的珍品.荔枝栽培是岭南人民的伟大创造,荔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岭南(现两广及海南等)为荔枝原产地,荔枝学研究远比福建早,为早期之荔枝科学活动中心。而福建并非荔枝原产地,有意识地种植荔枝的历史比岭南迟得多,但以后却取代岭南上升成为荔枝科学活动中心。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揭示这一有趣的、也很有意义的荔枝学“汤浅现象”①,并简略探讨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岭南是最早的荔枝科学中心(一)、岭南是荔枝原产地.福建在西晋初才从岭南引种荔枝。宋察襄《荔枝谱》云:“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据野生荔枝及其分布考证,南粤即岭南之海南、雷州半岛、广西六万大山等地是…  相似文献   

3.
荔枝 (Litchi chinensis)是驰名中外的珍贵水果,形、色、香、味俱佳,有"果中珍品"、"果王"之称.岭南有荔枝,久负盛名,诚如北宋学者蔡襄在<荔枝谱>中所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1]位于粤西南的茂名市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是岭南著名的荔枝生产区.然而关于茂名荔枝栽培的起源年代却有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别称离支、荔枝、丽支、丹荔.它原产于我国南方,誉称"岭南佳果之首".  相似文献   

5.
唐杨贵妃嗜食荔枝,乃置驿传驰,此人所皆知也。且人多以为南海所贡。李肇《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乐史《杨妃外传》亦以贡自南海为言。然余常疑之。以为南海者,属岭南道,大言之,则谓今五岭南之两广地;小言之,即今广州市郊。其之于唐都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荔枝极易败坏,白居易有《荔枝图序》云:“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况南海之于唐都长安,犹有汉、湘、大江,以驿马之力,虽“飞驰以进”,亦已色香味尽去矣!《本草》有言:“荔枝生岭南及巴。”又云:“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然以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第一个流放岭南的元党人,也是最后离开岭南的元大臣。苏轼流放岭南后,十多名高官随之南逐,岭南成了朝廷打击关押元臣僚的集中营和用软刀子处死他们的刑场。苏轼等一大批政治文化精英谪宦岭南,对宋朝政治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朝廷严厉打压不同意见,敢于和愿意为朝廷竭诚尽忠的臣僚大为减少,皇帝逐渐因下情不能上达而变得耳不聪目不明,朝廷成了少数人权谋算计、结党营私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误认为岭南古代科学技术落后,尤是一些学者断言唐宋以前岭南“很落后”,为中国“最落后的地区”。①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下面笔者从农业、铸造业、纺织业、航海业、造船业、医学、海洋开发等领域或方面作一初探,诚盼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教。一岭南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较为发展。首先,农产品较多,丰富多样,现代岭南人食用的粮食作物、果蔬、禽畜和水产品,在古代大多已经种植或养殖,成于东汉初期的杨孚所著《异物志》所记载两汉之世岭南的果类就有荔枝、橄榄、龙眼、甘蔗、梅、柑橘等10余种;考古发现,岭南秦汉墓葬中已有农…  相似文献   

8.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害民.自苏秦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随缘自适精神,在他们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荔枝文化离不开荔枝种植历史、产地,进贡人的籍贯和地点.本文依据正史、史书、方志和出土唐代墓碑刻载,论述西汉置高凉县在今高州,属合浦郡,为交趾七郡贡生荔枝之一.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在良德.高州在隋朝已出现"荔枝圩".唐代盛产荔枝的高州是今高州东部、东北部和今电白东北部.向朝廷进贡荔枝的宦官高力士是我市在南朝梁陈代和隋朝时南越首领冼夫人的第六代孙,是高州都督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原名冯元一, "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高力士回家乡高州向朝廷进贡荔枝,现还存有二个贡园.高州七个荔枝良种中有三个因进贡命名的良种.高州有已上地图以荔枝为环境特征命名的荔枝园村、荔枝根村等十三项五十八条群众居住的自然村.1993年,高州被命名为"中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素有"全国水果第一县"之称.1996年根子镇被授予"全国白糖罂、白腊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荔枝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根子荔枝并新种一颗"中华红"荔枝,更为高州增添了新彩.  相似文献   

10.
茂名是荔枝的故乡,有关荔枝的传说在茂名颇多,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丰富了茂名独具特色的荔枝文化的内涵,民间传说是茂名荔枝文化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1.
正视岭南,不仅包括深入总结岭南文学的风格与特性,同样也包括面对其欠缺和局限.一方面是对岭南文学深度的开掘,另一方面是对创作向度的把握.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对岭南诗学的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澄清,在新的层面上,致力于岭南文学与文化相互提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岭南近代文化特点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了促进岭南近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华南师大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今年7月6日在广州举行了岭南近代文化特点研讨会.代表们围绕研讨的主题,发表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现分两方面综述如下.一、岭南近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岭南近代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复杂.多数学者在分析岭南近代文化总体特征的时候,主要是从该文化的基本内容入手,因此在观点上不无相似之处.但由于各人掌握的资料、研究的程度、侧重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乃至对文化本身定义的理解均不尽一致,所以相互之间仍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出身岭南的冯元,是以进士为朝官而至通显的第一人,是宋代岭南少数几位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冯元仕宦30年,在国子监讲学及管事20多年,又在龙图阁20年,先后为真宗、仁宗讲学,对于皇帝和士大夫都有很大影响,堪称那个时代的著名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活动,为随后的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冯元又是博学多识的一代大儒,是当时典章礼仪的专家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学都是有地区性的.三、四十年代就有东北沦陷区文学、重庆大后方文学、上海孤岛文学、陕北根据地文学,现时又有中国西部文学、北大荒文学,等等.岭南,即五岭之南的地区,这里主要指广东而言.举凡一个地区的文学,必须有本地区一批成熟的作家和作品,否则,就很难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学.岭南文学并非岭南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正> 古代的中国文明是逐渐南移的.岭南地区虽然在秦汉时已划入中国的版图,可文化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到了唐代,广州及其四周,由于中外贸易的结果,出现了局部的繁荣.但岭南地区就整体来看仍然是落后的.敦煌写本户部残格的一条敕文便反映了这种情况.天授二年七月廿七日敕:岭南土人任都督、刺史者,所有辞诉,别立案.判官,省司补人,竟无几案.  相似文献   

16.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1,4(7):126-132
广东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岭南文化形态是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发掘并考察了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的早期存报,对其创办的背景、办报的宗旨、内容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说明这一时段西学在岭南传播的情况和特点.本文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官方封闭的意识阻止不住商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民间而言,鸦片战争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并未停止,而是潜滋暗长.在经过港、澳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直接熏陶下,岭南终于成为维新和革命领袖辈出之地.  相似文献   

17.
雷戈 《晋阳学刊》2005,(3):61-66
皇帝的权力是不受限制的,但皇帝的想法可能受到反对.人们往往将劝说皇帝放弃某些想法即所谓"收回成命"当作是在制约皇帝的权力.这显然是误解了制约权力的真正含义.人们对皇帝权力的思想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皇帝肉身的价值观念.它无条件地承认皇帝的绝对权力.在此前提下,它使皇帝权力的表现形态获得了某种观念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5月中旬,受市社科联的委派,我和茂名学院李爵勋副教授一起到增城市考察该市关于荔枝文化的相关情况.经过实地考察,跟相关人士座谈,阅读他们的有关荔枝文化的资料,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尤其是增城市在打造荔枝文化品牌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一些好做法,对于我们今天致力打造荔枝文化品牌,特别是想在贡园荔枝文化方面有所作为,有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秦汉朝代,茂名地域即已种植荔枝.浮山岭西南方圆百里,地势为缓坡,土质疏松肥厚,雨水匀降,阳光充足,是发展荔枝的天然地带.历代祖先培育了优良的荔枝品种,如白糖罂、妃子笑、挂绿、糯米糍等.现还存活600年以上的古荔树,还存在被传称为贡园的古荔枝林园.茂名地域荔枝虽有2千多年种植史,但因地处南疆,受交通不便和保鲜技术的影响,远运北方应在唐朝初期.  相似文献   

20.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历经20余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其现存国内最大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最大的古铜镜、罕见的宋式斗拱、精美绝伦的“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以及华南最大的戏台,均为堪称一绝、流芳百世的人文杰作。佛山祖庙因此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之宝”。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祖庙曾是佛山民众拜祭北帝神的重要场所。北帝神崇拜,作为岭南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是岭南民间信仰系统的主干。北帝名玄武,又称真武。自宋钦宗始,历朝皇帝对真武神均赐封有加,北帝神成为官方认可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