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出发,分析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具体建议:树立全方位改善民生的观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规范、公平、合作的劳资关系;正确理清注重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全新角度,透视并分析了传统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没有论及和不能解释的一系列新问题,如赞助、捐助、赠予等。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将其本质概括为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机制;接着着重将其与国民收入行政性再分配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国民收入市场性再分配机制的九大主要特点及如何缓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外部性矛盾和更能体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对策;从而指出,在当前新旧体制转轨的中国社会,应积极倡导国民收入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我们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准确把握其辩证关系,并切实贯彻好这一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真正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应该以市场初次分配为主,政府再分配为辅。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或市场中直接进行的各方面分配,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直接利益,因此首先需要对初次分配的基本内涵、初次分配公平的主要内容以及判断初次分配公平的主要标准进行界定,这是清晰认识初次分配公平问题的本质和构建我国初次分配公平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一直是分配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的"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种提法的转变.既说明党对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新突破,也反映了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拟就初次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解读党的十七大这一新提法的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以及贫富差距过大主要是由初次分配造成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此前实行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理念进行了调整,意味着我国收入分配理念将实现由侧重“先富”到侧重“共富”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是保证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先富”与“共富”以及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为在新时期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竖起了新标尺。本文从“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针对性、如何使用这把新标尺绘制出公平公正的分配图景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依然明显,即提高效率是"注重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则是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提高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大公平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依然明显,即提高效率是"注重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则是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提高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大公平的阶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再分配问题,国内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务部门“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支付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O,也就是说,劳务部门的收入是通过物质部门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因此“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①;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的”④。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一、不仅物质部门创造国民…  相似文献   

11.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4.
研究《墨经》的学者大都把“效”理解为“说”的一种具体论式或者理解为“说”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对“效”的研究成果 ,认为“效”不是对某种具体推论形式的论述 ,也不是对“说”的原理的概括 ,而是一个与《墨经》逻辑研究的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重要范畴 ,“效”决定了《墨经》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目的 ,在《墨经》逻辑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能性述补结构是我们从语义上界定的表示“能够”“可以”意义的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V得V得O V得C V得OC V得CO V不得VO不得V不得O V不C VO不C V不CO(V是述语C是结动词O是宾语)。在本文我们只选择其中既带宾语又带补语的比较复杂的四种形式V得OC V得CO VO不C V不CO进行考察。我们选择《三言》这一近代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几种形式在此期的大体面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对各形式的数量、述语的音节情况、述语的性质、结动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宾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的重要课题。中国“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企抢滩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制造业---“中国制造”的快速致富,同时也使外企在中国土地上大获利益。“中国制造”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走向,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中国设计”既是中国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制造”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设计就是创新,一个没有设计的国家,将永远不会走在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西,关于翻译的标准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忠实”和“对等”。事实证明,“忠实”和“对等”在文学翻译中都有其可行之处,但由于两者的提法不同,处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加之不同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它们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不相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一概念在实践中更具有优势。通过实际的比较,尤其是在文学翻译系统中,从形式、内容和风格方面的比较,不难发现,“忠实”概念相对“对等”更具优势。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对等”,而是要学习“对等”的合理之处,用于发展“忠实”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