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积淀深厚,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原生态地保留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历史记忆,鲜活地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还绵延不断地传承了各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美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原生态美术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  相似文献   

4.
论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敏中 《河北学刊》2005,25(3):34-38
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而不属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内稳性、自发性、非意识形态性和约定俗成性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具有自娱自乐功能,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展现村民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认读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民族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对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从传统到现代,历经口头语言、实践记忆、实物图符、文字借用、传媒介质、网络空间等方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或社会技术下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调适机制.从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立场来考察,文化传承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机制,是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调适、保存和延续的基础,因此以外力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传承和遗产自身的调适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言,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相似文献   

8.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标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力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具有丰富的内涵。博物馆作为构建历史回忆和收集遗失的文化艺术殿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情感和文化认同,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方面进行赋权赋能,使其呈现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复杂的脉络关系往往折射在独特的视觉文化之上。如何发挥与挖掘视觉体系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视觉体系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将视觉形象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视觉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世界人民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保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自省与价值再发现,是对文化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竞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的功利性也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往往通过物的记忆和非物质的记忆来展现各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各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文化元素自身的生态制衡与记忆方式,将最终决定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型态。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多种形式,但以人为载体的教育是文化传承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创造新文化,扩大社会记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原生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它连绵不断地传承了草原文明,发展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鲜活的文化。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类维护自身繁衍、保护文化多样性、探寻最合理可持续生活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饮食非物质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最脆弱且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基本文化基因,是社会意识、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也是饮食文化传承、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文化、饮食文化清晰界定基础上,提出饮食意识文化、饮食物质文化、饮食技艺文化这一新的饮食文化分类体系,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分析,又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国际申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贵州民族民间乐器品种繁多,其中吹管乐器更是种类齐全、风格各异、地域特色鲜明、流传广泛并与许多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联.面临失传的民族民间传统吹管乐器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生产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见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搏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搏克运动的发展演变以及搏克手的服饰、礼仪、规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性格.做好蒙古族搏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