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范畴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新世界观的视角,它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历史的人道主义是理解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又一个视角。人的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范畴还表现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俄苏模式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社会形态”一词,有违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范畴的本义;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的舛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抗形式”‘‘社会形态”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不等于“社会形态”范畴.  相似文献   

3.
资本与资本经营研究□尹继东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性“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的经济范畴。由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所决定,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社会属性,揭示了资本的社会本质。并且马克思以“资...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60年代,平田清明就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对传统马克思研究中缺失的若干概念范畴进行复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平田成功地看到了马克思所指认的市民社会积极层面的意义。他看到了马克思并没有如以往的国民经济学家般一味地批判私人所有,马克思对私人所有的否定主要集中在私人所有带来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层面上,而肯定了市民社会明确了自他之间、“个体”和“类”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私人所有使分工和交往成为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为否定之否定的未来社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用哲学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利用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交叉重建”的方法确立了批判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的哲学人本学。以这一哲学作为批判和解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找到了批判的入口: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无批判的前提—具体的经济学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范畴展开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对作为古典经济学反映和研究的“实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而为以后经济和哲学研究作了一次重要的尽管不成功的思想整理  相似文献   

6.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剥削范畴有着严格的经济社会条件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中国来说 ,其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马克思论述剥削范畴的经济社会条件 ,使马克思剥削范畴获得了现代形式 :剥削实体———剩余劳动由马克思时代的资本家独占转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0.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看到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对“劳动”与“休闲”对立面的批判,而忽略了他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在建构一个新社会时对二者辩证统一的论证。马克思认为:劳动与闲暇均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私有制的未来社会二者将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早已深入人心。但唯物史观存在着两个“理论前设”,且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我们应当调整或者改变唯物史观的叙事方式,创新社会工程哲学,将“实践”范畴具体化、历史化、工程化,把生态学语境和社会工程思想引入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公有资本范畴和公有资本微观结构优化吴海峰公有资本范畴优化公有资本微观结构,必须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公有资本范畴。众所周知,“资本”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以资本范畴为核心展开和构建了他博大的经济理论体系,写下了不朽的巨著《资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范畴的规定有多方面的近似点,如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这说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进行了批判,这又说明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理论并没有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理论来源,并在立足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最后指出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缘出的意义,以期深化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一部分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方面。“精神生产”范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事实上,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对精神生产问题作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但他这方面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不仅对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嬗变逻辑,挖掘了马克思"社会"范畴的丰富蕴涵.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马克思对"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指向,有效地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肖映胜 《理论界》2007,2(8):23-24
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等概念不属于社会形态范畴,而属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社会状态”范畴。当前,学者对社会状态研究涉猎不多,本文致力于社会状态的界定、特征、与社会形态的辨析以及理论意义研究,从理论上准确地定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科学地阐明主客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对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内涵及其关系,澄清哲学界有关主客体范畴理解上的混乱,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特别是黑格尔。当然,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思辨的主客体思想的批判、扬弃而确立的。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探索对实际的物质利益的解决而产生的“苦恼和疑问”,致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并最终导致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马克思先是把…  相似文献   

20.
当代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尔迪厄从发生学原理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奠定了流动权力结构学的基础.他也是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获得了理论建树和学术声誉.布尔迪厄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创立了“习性”范畴,重新注解了“实践”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权力问题研究上拓展了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但在习性生成上,布尔迪厄观照了马克思;在实践的逻辑上,迁移了马克思;在资本的场域上,类比了马克思.布尔迪厄对于马克思的复写,既反映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历史性,也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突破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