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的开局之年,是国家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关键之年,也是国家、重庆市确定的"人口信息化建设推进年"。重庆市江津区以"人口信息化建设推进年"为契机,着力在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员人口信息采集长效机制,建立部门基础信息共享共建机制,拓宽应用渠道等方面强力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实现提质提速。注重统筹保障科学发展加强领导。江津区委、区政府将人口信息建设列入全区"双百"大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作为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人口计生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靖安县紧紧围绕狠抓"全员化、网络化、微机化"的总目标不放松,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多措并举,全面创新人口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整体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强化领导,统一认识。县人口计生委制订了《靖安县网络版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提出系统建设"三步走"规划,即实现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在线录入,建好信息资源库;拓宽系统功能,科学指导人口计生工作提质提效;搭建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口计生重点工作之一,纳入目标考核范围,不断强化全县人口计生系统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二是加大投入,建立机制。2013年以创建优质服务县为基础,先后拿出20多万元,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新时期人口文化繁荣发展,天津市北辰区着力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并注重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将人口文化建设与打造精品宣传阵地相结合提升人口文化的影响力一是打造文化景观精品。实施"一镇一品"工程,鼓励镇街挖掘地域特点打造既有艺术品位又有人文内涵的人口文化园、人口文化一条街或人口文化社区。目前,全区已建成围绕运河文化,突出"家庭幸福"和"传统美德";体现天穆村600年回族文化与人口文化相融相通;突出"生命历程"主题等高标准人口文化园或人口文化社区8处。  相似文献   

4.
改革背景"十一五"期间,南京市积极推进"世代服务"品牌,建立优质服务新机制,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管理新机制,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进入"十二五",南京市重点围绕创新"大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确立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目标,将2011年确立为"深化综合改革,基层基础建设年",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龙海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助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新水平,使群众广为受益,有力推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和谐发展。自2004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荣誉称号以来,龙海市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福建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2012年10月,市人口计生局还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授予"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人口计生委《关于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指导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这个中心,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考核的公信力和减轻基层负担为重点,加强"三个坚持",健全"三大体系",着力改革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均衡健康发展,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卫生和计生事业深入融台发展的关键一年,天津滨海新区以科学发展观均统领,立足新区实际,大力实施"一二三凹"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计卫融合先行先试的一个优势;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功能区人口计生工作全覆盖两项管理;深化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利益导向计生、卫生和人口计生信息化三项重点;实现宣传教育、基层基础、家佳推进计划、流动人口均等化四个提升,为滨海新区深入开发开放、实现国家战略定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发挥"一个优势"探索人口计生工作新模式滨海新区政府成立之初,实行计卫融合的管理体制,运行三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入题:人口工作的新视角 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人口发展和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把"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作为六大任务之一,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弘扬家庭美德,建设美满和谐幸福家庭。这一要求为人口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自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以来,人口计生系统按照中央部署广泛开展了"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为党旗增辉、为发展助力、为国策奉献、为群众谋福"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系统在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11年7月中旬向全系统下发了人口计生系统窗口单位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甘肃省建设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两年多来,甘肃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党政领导、政策统筹、部门协调和任务落实,"示范区"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1.
天水市紧紧抓住国家人口计生委在甘肃省率先启动"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项目这一政策机遇,提出"把天水市建设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市"的目标。这是普惠全市计生家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建设全国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是江苏省扬州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年",也是全市"人口家庭发展深化年"。市人口计生系统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改四风强服务"为目标,以"人口家庭发展工程"为载体,推进职能转变和服务提质,稳妥实施计划生育调整政策,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明晰化"的要求,优化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增进计生家庭福祉,为"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体围绕观念理念、基层基础、民生民情、创新创优、‘行凤作风五个方面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是"关爱女孩行动"品牌的发源地。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意见》,围绕新型人口文化建设主题,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突破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创新为动力,品牌为载体,群众为主体"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发展问题,提出要将"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作为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精神,原甘肃省人口计生委在2012年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基于"统筹大人口、关注大民生、立足大服务、着眼小家庭"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国家电子政务的重点工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以下简称PADIS)经过三年的建设,于2009年12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竣工验收,标志着人口计生信息化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人口计生委以"六大惠民工程"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载体,强化家庭服务,提升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宣传效果水平,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亮点纷呈,为昌平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营造了良好的人口文化环境。强化媒体宣传营造良好人口舆论环境一是做好区内宣传,扩大传播面。用好一刊(《昌平人口》)、一报(《昌平报》"人口文化"专栏)、一台(与昌平电视台合作《人口·文化·生活》电视专题节目)、一网(昌平人口专网)、一微博等"五个一"的常规宣传,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新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提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目标;二是强调家庭发展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和"数字浙江"建设规划,浙江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人口计生业务流程的整合和改造,不断推动管理服务转型,积极探索全省协同管理、共同服务的工作新路子。统筹规划从推动管理服务转型角度架构信息化建设体系"十一五"时期,  相似文献   

19.
人口文化的进步反映着人口计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口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是发展人口计生事业的需要,是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口计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番禺区着力打造"和谐番禺·惠民计生"的优质服务品牌,区人口计生局以数字化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围绕技术服务阵地升级改造和出生缺陷干预,通过近四年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