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鲁迅如何通过该作品描绘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阿Q个性特点分析等。本文关注的重点有二:其一,借助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叙事"、"叙述者"概念,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功能及参与叙事程度,阐述鲁迅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确立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其二,本文依据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读者建构理论,探讨处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述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论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修辞交流,以实现对该作品叙事策略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马尔克斯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文化生态。作为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诞生的小说,《百年孤独》与解构主义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互文关系,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语言"的维度下,叙说小说文本对解构主义理论的先验诠释,以及那些蕴藏在文本中的隐喻修辞所具有的丰富意义,同时剖析作者在解构主义语言观下构建起来的叙事迷宫。由于《百年孤独》文本的终极意义"无法言说",对这部小说进行解构主义研究可以从叙事话语的视角着手,来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在叙事的迷宫中被彻底消解,最后深陷在语言的藩篱之中。  相似文献   

4.
违背言语交际合作原则是富于叙述模式创新的福克纳乐于采用的修辞策略.他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在两个交际层面上违反合作原则:一是文本外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交流层面,二是文本内叙述者之间的言语行为层面.显性的违反准则揭示了作者过度保护交流合作的修辞动机,因为读者会在这种标记性的叙述行为中发现作者的言外之意,获得作者预期的言后之意.  相似文献   

5.
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以伊恩·麦克尤万的《赎罪》为例詹姆斯·费伦/文申丹/译亨利·詹姆斯与“视角”J·希利斯·米勒/文申丹/译  相似文献   

6.
江守义 《江淮论坛》2013,(5):148-155
费伦从修辞学的视角来界定叙事,从修辞的手段、沟通性和目的性三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叙事分析。聚焦和不可靠叙述等叙事技巧在他的分析中成为修辞手段,对叙事进程和读者的关注体现出修辞的交际特征,对叙事伦理的强调体现出修辞的目的性。叙事学和修辞学的有机结合.使他的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欧美史学界推出后,即成为一首以英文叙事讲唱给欧美读者倾听东方历史故事的通俗性叙事歌曲。其汉语读本在中国出版后也呈现出惊人相似的现象,即通俗性。但是《万历十五年》所秉有的通俗性在特质上有着自己的内涵,是以历史事件的叙事真实性收获读者而达向学术的通俗性或历史的文学性。从历史铭刻在本体上的相对原始印迹看,《万历十五年》在其相当通俗化和文学性的叙事中恒持着历史的真实。《万历十五年》毕竟是在美国学界语境下所撰写和翻译的,所以英汉两个文本所呈现出来的通俗化、大众性、文学性与作者所栖居的那个时段、区域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是同步的。《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同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叙事中所给出的隐喻,即对20世纪70年代治国方略的启示,也因时过境迁产生了当下阅读语境与文本隐喻思想的疏离。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9.
叙事判断对于修辞性地理解叙事至关重要,因为叙事判断既属于文本进程这一层次(作者创作的结果),又属于读者阅读这一层次。此外,叙事判断是通向三种相互影响的主要阐释层次的途径:形式层次、伦理层次和审美层次。本文区分了三种主要叙事判断: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提出了关于这三种判断之相互差异和相互作用的六个命题。本文采用这一理论框架对伊恩·麦克尤万的杰作《赎罪》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叙事空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叙事方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时候,设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填充,因此,空白填充是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生产和叙事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读者与作者及文本的互动和协调。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充既是开放的,也是受到语境制约的。本文在对影响叙事空白填充因素、叙事空白填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叙事空白的填充对促进叙事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孝弟 《齐鲁学刊》2012,(4):136-142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修辞学” ,其全称应是“叙事修辞学” ;它一方面继承了从柏拉图到韦恩·布斯的有关叙事技巧的传统理论 ,一方面大量吸取了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主的有关叙事研究的新成果。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较 ,它有两个显著特性 :一是其理论前提设置的抽象化 ,二是其研究对象的本体化。这也是叙事修辞学用来从事修辞技巧研究的两大智慧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批评必须加强理论建设,批评理论建设必须在整合与多元发展的双重视野中确定目标.展开思路,开发和利用古今中外批评理论资源,建构理论框架,在批评所涉及的社会、作、作品、读四个要素中确立批评理论框架构建的四大板块,整合社会批评理论、作批评理论、作品批评理论和读批评理论,使之构成理论整体。在批评理论整合的同时又必须创造多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批评理论不断建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中国批评理论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杜芳 《学术探索》2014,(7):98-101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16.
将格雷马斯的“施动者模型”符号学方法应用于《聂小倩》人物及叙事结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叙事文本需要依据情节的变化画出几种不同的模型图,这是由叙事中共时与历时的矛盾所决定的;第二,与普洛普相比格雷马斯的图式更具逻辑性和概括力,但也更宏观和抽象;第三,读者为套用既在模型必须展开充分甚至过度的想象,难免产生对文本牵强或过度的阐释,此为该模型的弊端。这种方法可为结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同时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修辞的目的和修辞的核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设计言语以更好、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它具有层次性。合目的原则是修辞的核心原则,它包含四个次准则:修辞话语的内容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的形式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能增加表达的美感度与力度;修辞话语在接受对象那里有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18.
“不一样的卡梅拉”通过对卡梅拉家族成长叙事的书写,展开了一系列的精彩故事,这既紧贴成长中儿童的心理世界,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又触动了成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童年温暖记忆,而宏大历史文化叙事的巧妙编码、代际往复循环的成长故事演绎、“双隐含读者”的预设等又是其网络热销的重要保证。同时,“不一样的卡梅拉”的成长叙事对于中国绘图本儿童文学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勇慧 《学术探索》2012,(9):138-141
欧茨早期的代表作《这年的秋天》叙事艺术高超,展现了她对于美国现代家庭婚姻问题的思索。小说的叙事结构明显,欧茨从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综合展现了埃莉诺从年轻时到年老时完整的生活历程,使读者了解到一段婚外情对埃莉诺生活的影响,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出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危机。  相似文献   

20.
《轻盈的气息》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阿.蒲宁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起,即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清晰展现的体裁修辞特征、情节发展不落社会理性小说窠臼以及阅读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等因素为研究者对其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本文从叙事时间理论、行动元模型、符号矩阵方法等结构主义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与阐释,具体分析和展现了小说中轻盈与沉重、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身之对立这一基本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