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汉卿与“铜豌豆”蒋星煜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生平所作杂剧一般认为有67种,今存18种。其阎里、年岁、事迹则均缺少详细而具体之记载,留下了许多需要考证、填补的项目。他的散曲[南昌.一枝花〕《不伏老》用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生命悲剧的精神超越──论马致远杂剧散曲中的超我意识邹小雄马致远是一位对后世有着较深远影响的元代曲家。贸仲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万花丛里马神仙”,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曲词“若神凤飞鸣于九霄”,给人以离尘脱俗之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3.
孔繁信 《东岳论丛》2001,22(1):133-134
贾仲明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 ,曾创作杂剧 18种 ,现存世 6种 ;他又是一位戏曲史家 ,所编《录鬼簿续编》存世 ,搜有元末明初杂剧家和散曲家 70余人 ,著录剧作 80余种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杂剧评论家 ,曾为锺嗣成《录鬼簿》的 82位未写“挽词”的戏曲家补写了挽词 ,评论了每位曲家的艺术成就 ,成为后人研究元曲的参考要籍 ,在我国戏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大都兼擅散曲.白朴即是一例.关于他的散曲的艺术成就.有些论者甚至认为高于其杂剧.例如,梁乙真指出:白朴的散曲“颇俊逸有神,而小令尤为清秀.当我们读他的剧曲时,每为他华美婉妍的辞句所感动,但一读到他的散曲,则知其中更包含着豪放、俊爽、秀美诸点,其成就却高出其剧曲之上.”(《元明散曲小史》第一章)蒋伯潜也认为“白朴的散曲较其剧曲更佳”(《词曲》第五章).这些看法或许是仅就曲词而言,有取其一点之病,但白朴散曲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散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关汉卿的散曲,所得的印象与读他的杂剧迥然不同。在杂剧里,他咒天骂地,挥斥方遒;在散曲里,却自暴自弃,忧思百结,一股浓烈的狂放之气扑面而来。从内容上看,关汉卿的散曲相当大一部分写的是纵酒行乐。《全元散曲》所辑关汉卿的散曲开篇第一首便是:“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把酒列为万物风流之首,可见他对酒的嗜好。在《闲适》四首中,前两首都是写的饮酒。其一:“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  相似文献   

6.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7.
元代罗宗信说:“世人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①这“大元乐府”就是人们常说的“元曲”。罗烈在《元曲、散曲的本义》中说:“大元乐府(元曲),以小令为主,不是套数,更非杂剧。”②羊春秋说:“要正名,要为散曲争得其固有的地位,使之无可争议的与唐诗...  相似文献   

8.
杨镰 《殷都学刊》2002,(3):56-58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代文学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元曲是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元曲文献陆续复现于世 ,又是学科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推动因素。《孤本元明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录鬼簿》(天一阁蓝格抄本 )、《笔花集》、《小山乐府》……这一系列珍本秘籍的发现 ,以及大型文献集成《古本戏曲丛刊》等的影印出版 ,是《宋元戏曲考》、《元曲家考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史》等著作的催生剂。隋树林《全元散曲》是第一部元人作品的全集 ,而《元曲选外编》则接续了明人臧懋循的工…  相似文献   

9.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10.
(一) 薛昂夫是元代颇负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曲家;是元代倾洒心血浇灌散曲这株奇葩的200多个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据孙楷第先生在《元曲家考略续编说》的考证及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的记载,薜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景观看过《水浒全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李逵负荆的故事。这个情节一般人认为是从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照搬而来的.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对照一下,便会发现;《水浒全传》里的李逵负剂已经完全不是康进之杂剧《李逵负荆》的面目了.一、杂剧里的李逵是清明节放假,“踏青赏玩,不免下山”。小说则把《负荆》置于在东京烧了李师师家,又在四柳村狄大公庄上杀了“奸夫”“淫妇”之后。由于这一改变,两个《负荆》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主题。杂剧《李逵负荆》大闹聚义厅表现了李逵为民除害的英雄品质,他对宋江的误会固…  相似文献   

12.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元代文学的主流是元曲,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远不及杂剧和散曲。尽管如此,但在这一时期仍有众多值得称述的诗词散文作家和作品。大体上说,元文不及元诗,而元诗不及元词。元代初期的诗文作家大多由宋、金八元,经历了社会大的动乱和朝代的更替,因而作品常多故国之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刘因和赵孟。刘因,字梦吉,号静修,曾被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著有《静修集》。刘因虽非南来遗民,但出于民族感情,他的作品与南宋爱国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如《白沟》中写道:“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  相似文献   

15.
虽然蒙元时期战乱频仍 ,元代散曲杂剧却诞生并繁荣于此时。东平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之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东平杂剧发展成为元代杂剧的源头之一 ,并构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白朴词考论     
对元代白朴词《天籁集》进行初步考察,对《贺新郎.喜气轩眉宇》系年进行探讨,并结合其散曲作品,对其"抛家南游"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任讷《散曲概论》说:“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元代散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歌唱隐居和爱情。这本是两大传统题材,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推陈出新,一改旧貌,从而形或了元代散曲鲜明新颖的特色。一隐居田园、放情山水是古代诗人反复描写过的题材,如果元代散曲只是简单地重复它,我们就没有必要在此赘述。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一下它和古代的隐居作品有什么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18.
白朴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卓越的戏剧作家。他的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写的是青年马文辅与董秀英的爱情故事。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意见不一,归纳起来,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不是白朴的作品或不是白朴的原作;二,有蹈袭、剽窃《西厢记》之嫌;三,内容平淡,写得不  相似文献   

19.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杜海军说起戏曲目录,人们总是要提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它“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的先河,保存了元人见到的元代公演剧目。”①钟嗣成,是一位戏曲家,著有杂剧7种。他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目录史上第一部解题式目录。...  相似文献   

20.
十三世纪,关汉卿和他的同辈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使之成为元代文坛上无与匹配的骄子,把中国的戏剧发展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后来的戏剧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关汉卿尤以他非凡的天才和大胆的艺术实践,博得“领袖”和“师首”之称。(贾仲名《凌波仙·挽关汉卿》)但是,也有一些封建文人囿于他们狭隘的艺术偏见,对关汉卿的艺术才华不可能充分认识,甚至将其说成“琼筵醉客”,排为“可上可下”之列。(朱权《太和正音谱》)然而,他的那些艺术珍品如熣灿的环宝,透过蒙盖在上面的灰尘,一直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窦娥冤》就是关汉卿众多的杂剧环宝中的一颗最为明亮者。百多年前,就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