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启龙 《西藏研究》2001,37(4):19-33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去世。此后,由掌管着蒙古大军军权的幼子拖雷监国二年。1229年蒙古贵族召开忽里勒台,遵照成吉思汗遗命推举窝阔台为大汗,从此进入了窝阔台统治时期。即位后,窝阔台遵父遗命,于1234年灭金。在他的治下,真正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汗国大汗。公元1161年他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字儿赤斤氏族。父也速该巴特尔为斡难河流域草原贵族之一,是字儿赤斤乞颜首领。铁木真1206年统一全蒙古,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聚会之意),被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汗国的开创者,元朝的奠基人,是我国历史上人所共知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27年8月,闻名中外的马上皇帝在灭西夏的征途中,因病逝世于六盘山西南的清水县,享年66岁。成吉思汗逝世后,诸子和诸将领们遵照他临终遗嘱,暂时保守秘密,以免涣散军心,把遗体运回北方故乡─—孛…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人和蒙古人的第一次接触始于成吉思汗西征。术赤率领著名的蒙古军将领哲别和速别额台,转战千里,通过迦勒迦会战,决定了俄罗斯的命运。1243年,拔都西征结束后,回到伏尔加河,建立了金帐汗国。在元朝忽必烈时期,金帐汗国在名誉上仍旧是元朝的宗藩国。明末,乃至整个清朝时期,俄罗斯和蒙古族的关系进入到征服和反征服时期。  相似文献   

4.
知识荟萃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其地位堪与汉族的《史记》相比。这部作者不明的珍贵文献能够保存下来,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蒙古秘史》写作于蒙古立国之初,蒙文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它记载了自成吉思汗第22代祖先至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统治时期的蒙古族历史,着重叙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伐四方的业绩。由于元朝统治者把《蒙古秘史》做为重大机密文件藏于翰林国史院,故而连参予修史的朝廷重臣也无缘得见。元亡后,《蒙古秘史》被明朝官员从深宫库房中发现,遂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命侍讲火原洁、  相似文献   

5.
喇嘛教是我国西藏地区地方化的佛教,它传播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蒙古族与佛教发生关系,始于元太祖窝阔台之子阔端,元代传入的是西藏佛教的萨伽派红教。这第一次传入随元代的逝去而绝迹。喇嘛教的第二次传入滥觞于十六世纪蒙古土默特  相似文献   

6.
蒙元一统     
包括青海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纳入祖国统一的政治体系,是在元朝。自唐末以来把几百年分裂割据形势统一起来的,是在元朝。 孛儿只斤氏族的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在漠北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上成吉思汗崇号。尔后向外扩展,组织西征,占有广大地区,1225年东返。1226年攻占河西走廊,1227年攻灭西夏,原属西夏的西宁州和原属金国的积石州等地改属蒙古汗国。1234年金国被攻  相似文献   

7.
在铁木真统一漠北以前很长时间里,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相互征战,争夺霸权,尚无暇顾及更大范围的对外扩张,他们与统治河套和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基本上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到了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前夕,漠北的游牧部落才开始与西夏有了接触。从成吉思汗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西夏并攻灭西夏,这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二、边境之地的沙州上一节述说了东西交通路线上敦煌的位置。下面研究一下敦煌城市在元朝的防御地位。三年余的西征,凯旋回归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第二年又发动了进攻西夏的战争。这也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军事行动。但是,成吉思汗对西夏的进攻,并非从此时开始,在大可汗即位的前一年(1205年),就已正式对西夏开战了。此次战争前后历时五年,虽然进攻了西夏并取得优势,但结果,却未能彻底消灭西夏。在认为“西夏兵力尚强,不敢猛攻”的情况下,蒙古接受了西夏皇帝的请和。第二次征伐西夏,实际上是在成吉思汗西征中开始的。据《元史(卷一一九)·孛鲁传》  相似文献   

9.
元大德年间,都哇死,诸子继立,与此同时,窝阔台汗国在海都死后亦迅速衰弱,很快为元朝支持的察合台汗国所灭。整个突厥斯坦和河中之地都为察合台汗国统治。经过三十余年历史发展,都哇系诸王的势力在相互争夺汗位的斗争中衰落下去,非成吉思汗系统的诸侯代之而起,他们除了控制朝政外,还控制了各地的政权。一三四六年以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由秃忽刺家族统治,西部则复把鲁刺思氏合札罕家族控制。东部的秃忽刺家族拥立了秃忽鲁帖木儿汗,西部的合札罕家族则把持着名义上的正统汗位。本文打算对这一时期察合台汗国东西部分的历史作如下论述,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成吉思汗(铁木真)在世界历史上和蒙古利亚本身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世界上用多种语言写过他,并且还在写着他。在乌兰巴托定期召开的国际蒙古学会议证明,人们对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兴趣。在中国正显示出对于蒙古统治亚洲史的相当注意,中国蒙古史学会和中国元史学会经常召开自己的学术会议,不仅有国内学者参加,而且还邀请国外蒙古学家参加,一起讨论有关成吉思汗王朝的历史问题。现有的历史著作,其中颇大部分的一个特点是明显分为辩解赞扬和贬低打倒两大派。前  相似文献   

11.
会议的背景及盛况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allOmerShamsal Din ,1 2 1 1—1 2 79年) ,系元初著名的中亚波斯籍回回穆斯林政治家、改革家。据《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和云南回族民间保存的《赛典赤家谱》记载,他一名乌马尔,回回人,是“别庵伯尔”(波斯语,意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31世圣裔,公元1 2 1 1年出生在波斯的中亚属地布哈拉(Bukhara,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市)。1 2 1 9年,蒙古成吉思汗西征,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以白鹘迎降,进入中国。一生经历了蒙古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和元世祖忽必烈汗五朝,先后在今内蒙古…  相似文献   

12.
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与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1206-1251)在今武威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在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领主的公开信,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号召西藏地方僧俗领主归顺蒙古势力,为元代中央政府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奠定了基础。1254年,忽必烈颁赐给八思巴一件"藏文诏书",即著名的《优礼僧人诏书》(以下简称"诏书"),进一步密切了蒙古势力与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为实现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信"与"诏书"一脉相承,关联互动,顺应祖国统一之大势,顺应安居乐业之民心,共同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推动形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治藏策略,推进了蒙藏民族关系发展,促进了藏族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患难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和强烈情感,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矢志不移谋求和推进祖国兴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意志。  相似文献   

13.
第八届国际蒙古学大会于 2 0 0 2年 8月 5日至 12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这是国际蒙古学协会 195 9年成立之后 ,每五年主持召开的例行会议。蒙古国总统巴成班弟、总理恩和巴雅尔出席了在政府宫举行的开幕式和纪念成吉思汗诞辰 84 0周年专题学术报告会 ,即第一天的全体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共计三百余人。他们分别来自比利时、加拿大、中国、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蒙古、挪威、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士、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等 2 3个国家和地区。除了蒙古国之外 ,参…  相似文献   

14.
蒙古在中国的统治者的全部财政和军备以对辖境内的户口系统地进行调查为前提,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1235年(窝阔台汗七年)蒙古举行了首次户口调查,1258年(蒙哥汗八年)举行了第二次,这两次只限于中国北部,因为南部还在南宋的统治之下。在最初这两次后,1261年(元世祖中统二年)到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间有过几次籍民,显然并  相似文献   

15.
还应提及的是,在十三世纪前期,即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蒙古族的主要信仰还是萨满教,随后其皇室中有的人改信宗教。这个民族与佛教的广泛接触大致只是在攻击和消灭西夏政权(1227年)之后才开始的,而汉族与藏族在佛教方面的交往比这要早好几百年。包括范普拉赫在本书上引用的材料都能证明这一点,难道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这两个民族之间倒没有这种密切关系呢?范普拉赫这种自相矛盾的论断,不过是为其编造“西藏独立论”铺陈的极不像样的“论据”。接下来,范普拉赫为了达到切断西藏与祖国关系的目的,突出地举出帕竹首领降曲坚赞,说这位“世俗贵族”领导西藏“再次从蒙古人手中获得独立”。在这里,这位先  相似文献   

16.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八世孙布木巴因军功赏叙镇国公爵,掌后郭尔罗斯札萨克,府第初建榛子岭(今肇东市四站镇榛柴岗)。由于蒙古人俗以西为大,故府第西迁至色克图,今肇源县民意乡公营子村。时逢蒙古人所信奉的藏  相似文献   

17.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2):66-70
蒙·元时代的历史运动,导致了亚欧民族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这一时期,大量居葱岭以西的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哈剌鲁人、阿儿浑人、阿速人、斡罗斯人、术忽、也里可温等,或因被俘、降附,以军士身份被签发东来;或以工匠、驱口(多妇女儿童)被掳掠而来;或为技师、官员因招募、任职而来;或以商人、教士因贸易、传教而来。他们的东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土的民族结构,并对元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蒙古兴起初、蒙古三次西征及元朝建立后三个时间段,对上述西域族类的东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从而探究了蒙·元时期西域人东迁的历史轨迹,明晰了其活动线索,并说明自蒙古兴起直至元代末年,西域人的东迁过程始终未曾间断。  相似文献   

18.
敏贤麟 《中国藏学》2001,(4):105-111
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人藏和亲,加快了汉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交流的步伐。13世纪中叶, 蒙古王子阔端与西藏政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会商,正式将西藏纳入大元版图。“凉州会商”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西藏内部长达400多年分裂割据和战乱的局面,奠定了此后西藏在相对  相似文献   

19.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上讲,蒙古民间文艺学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应是包含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蒙古学下的一个子系统。但鉴于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存在的政治的、社会的、地理的诸多因素;并从微观的深化出发,提出西蒙古—卫拉特民间文艺学的论题,是有其历史的、现实的依据。为此,本文有必要首先重温有关背景材料。 背景 1.1,众所周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而且也以他显赫一时的武功而成为名扬全球的人物。 1.2,从大蒙古国诞生(1206)的次年始,被《蒙古秘史》称为“林木中百姓”之一的西蒙古祖先—斡亦剌惕部即与黄金家族建立了世袭姻亲关系,继而成为蒙古大家族的有机体之一和成吉思汗事业的一支基本力量。到元代,又自然成为元朝政治舞台上一支活跃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