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比较<双女坟记>中韩各种文本的基础上,把从<双女坟记>到<仙女红袋>的演变理解为一个多代多人的创作过程,认为<双女坟记>在唐末初创时为志怪体,其后在中国流传时延续了这个特征,并始终与当地传说紧密结合.罗末丽初,<双女坟记>传入朝鲜,有人据此扩写成骈文体传奇,后来,又有人再加以扩写,此即<太平通栽>的<崔致远>.<仙女红袋>为其节缩本,无论是中国的<双女坟记>,还是韩国的<崔致远>,其作者是崔致远的可能性都不大.  相似文献   

2.
唐末来华的著名新罗文士崔致远在游宦淮南幕府四年期间,与淮南节度使高骈既建立了融洽的宾主关系,也缔结了亲密的私人情谊,同时还曾有过频繁的诗歌赓和活动。崔致远于中和四年(884)秋决意东归新罗,其起因也与淮南政局的恶化以及幕主高骈人生态度的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诚焕 《阴山学刊》2001,14(3):28-30
韩国新罗学者崔致远于869年入唐学习,于885年以唐使者身份归国,在此期间,他的游踪范围涉及到漂水、高淳、盱眙和淮山、淮阴和水廓、淮安和新罗坊、扬州和唐城、苏州和邮事等江南地域.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为崔致远的研究开拓新视野,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崔致远是韩国古代汉文学的奠基人,或曰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开山之祖。从他在中国和本国所创作的大量诗文的实际来看,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毫无过分之处。崔致远亦是韩国新罗时代的书艺大师,书艺地位仅亚于金生而已。他的书法承继欧阳询书风之余绪,于劲险奇峭之中不乏温润蕴藉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从崔致远与晚唐文人的交游,《昭明文选》与韩国的科举制度,崔承佑等众多的新罗留学生在唐的文笔活动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形象在新罗末高丽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亮相于韩国文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崔致远是朝鲜统一新罗时期最著名的汉诗人.在汉诗创作中他经常引用中国人物或典故,在有限的文字诗歌当中扩展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特定的感情.引用的人物和典故,一方面丰富了崔致远汉诗的内容,一方面也体现了崔致远作为一名新罗诗人驾驭汉字创作汉诗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在发展论”是一种关于韩国历史的新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认识,其源于对殖民主义史学的克服和确立“国民国家”的韩国历史体系的需要.“内在发展论”在韩国的发展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其一是韩国史的(科学)体系化;二是资本主义萌芽论.分析“内在发展论”在韩国的形成、分化和进化的轨迹,并对其在韩国历史体系构建作用进行评价,对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张天勇 《学术论坛》2007,30(8):30-33
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1日至6月3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着"对前苏联哲学深度反思"和"对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主题分析"等两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这两大问题涉及六个方面关于前苏联哲学的评价问题;关于列宁哲学的评价问题;关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问题;关于生存论问题;关于俄罗斯宗教哲学问题;关于文化形态和俄罗斯思想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深入、全面把握俄罗斯哲学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向和科学评价前苏联哲学大有裨益,能更好地促进反思我国的哲学研究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崔致远是朝鲜公认的汉文学鼻祖,也是朝鲜统一新罗和唐代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唐期间,崔致远创作了不少赠酬诗、送别诗、纪德诗、述怀诗,记录他的生活和交游,并以此抒情写意。同时,他的汉诗还描绘了唐代社会的拜见礼仪、请托行卷、江南风俗、社会战乱以及名胜美景。崔致远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唐代社会画卷以及中朝文人交流的场景,也表达了其中国情结,至今仍有历史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朝鲜半岛新罗政权与唐朝的关系是朝贡册封关系,是唐代周边诸国华化最深之国.新罗入唐诗人的数量和水平,在诸国入唐诗人中均居第一.新罗宾贡诗人集中出现在晚唐.新罗国对留唐及第的器重和及第归乡后的荣耀,使得宾贡生对进士科举的执著不逊于晚唐举子.活动于唐末的崔致远、朴仁范、崔承祜、崔匡裕四人取得了较高的诗歌创作成就,代表了新罗宾贡诗人的最高水平.其中崔致远的总体创作成就最高,但艺术水平不及朴仁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