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分层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分析视角。本文在文献回溯的基础上,对民族分层的概念、理论视角、测量指标及目前学界在教育、职业、收入指标维度下开展的民族分层实证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为后来的学者扩展和深化民族分层研究奠定基础,进而对推进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数据,比较分析了转型期维吾尔与汉族的教育分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维、汉民族的教育分层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升学阶段。大学升学率上的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城乡和阶层之间,民族不平等因政策因素基本消弭。统计结果显示,两个民族的教育不平等大部分是由民族人口的城乡分布不平衡、阶层结构(或家庭背景)差异所致,但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兼容问题及教育理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相对而言,维吾尔族人口内部教育获得的城乡、阶层分化比汉族更为明显。因而,维吾尔族教育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或城乡问题,也是民族问题。要想实现各民族共享发展,还是要从改善广大中下阶层的受教育环境做起。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通过其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布,影响个体社会流动,决定着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不公平所引发的教育分层现象在民族地区更加凸显。作为引发民族心理嬗变的诱因,教育分层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危险信号,必须深刻认识和及时有效解决。引导少数民族提高现代教育认同感,加强政府职责,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调整以增进教育公平,是民族地区持续发展与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族国家历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分析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民族结构"理论入手,对民族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内部构造,特别是其中一些裂变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社会发展总问题"涵义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和重要原则.我国部分学者对社会发展总问题的涵义解释为社会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总和,笔者认为应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中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问题、中心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国内民族理论界提出的各种"民族关系"的定义;并将民族关系定义为: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自从有民族分化以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即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在物质生存资料上互通有无、精神文化上取长补短的相互往来的联系和影响,或在相互对抗中,敌对双方民族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研究民族关系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这一对民族理论基本范畴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实证性地分析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变迁调查"(CSSC2010)数据,探讨了西部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民族差异,并利用教育获得模型分析了族际教育分层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居民的教育地位具有明显的提升趋势,民族之间的差距有所下降,但差距仍然显著。这些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分割以及家庭之间的阶层分化所致。笔者认为,要想消弭西部教育发展的民族不平衡,并以此推动各民族共享发展和共同繁荣,还需从改善广大中下阶层的受教育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10.
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何平 《世界民族》2001,(1):41-47
生活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的主体是早期迁往印度的我国云南傣族的一支.在英国人控制阿萨姆邦后,阿洪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在受歧视中民族主义得以萌发,在争取民族权益中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但在宣传中也出现了"泛泰(傣)"倾向.  相似文献   

12.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少数民族成员进入城市,我国城市的少数民族呈现出多元化、杂散居化的新格局.由于个人条件、进入渠道等的差别,进入都市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社会交往网络,族际交流的内容和深度也有差别.在城市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单位制下,城市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合作有序,以各民族的平等融合为主流.在城市民族融合过程中,风俗习惯、民族性格、语言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仍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大量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青海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成因 ,并提出了促进民族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multi-ethnic public sphere requires a functioning media system that facilitates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cross communities. As producers of multi-ethnic voices, the role of ethnic media is important in this debate. However, studies so far have focused on ethnic media’s role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communities rather than their role within broader society. Equally, theoretical debates on ethnic media as independent spheres focus on speaking by and listening to minority voices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hat need to be in place in order to enable these voices to be heard. This study advances Charles Husband’s notion of the ‘multi-ethnic public sphere’ by using a notion of an ‘intercultural media system’ that considers both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ethnic media for a broader audience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able listening. Drawn from New America Media’s NAM National Ethnic Media Directory, the study provides a case study on the ethnic media sector in the U.S. by mapping accessible ethnic media, that is, ethnic media that produce content in English or bilingually onlin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 substantial base of accessible ethnic media 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serving audiences beyond their respectiv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5.
欧洲种族与文化权利反思(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少数民族及其他少数人群体保持和发展文化认同的权利 ,原则上是一种普遍的权利。实践中 ,虽然这种权利的内涵随着有关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他或她所属的民族群体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此种权利的普遍的道德意义是以维护每个个体的福祉的重要性为依据的。因此 ,原则上 ,不存在任何将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及其成员所可能享有的法律权利正式加以区分、区别对待的合理性。特别是在传统少数民族权利和那些新近到达的移民少数民族权利之间 ,很难说有任何类型上的区别。① 尽管这种区分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比较流行 ,但其缺乏理性的依据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  相似文献   

16.
一、引 论1 993年 ,欧洲理事会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批准了一项旨在保护少数民族的法案。① 他们在《维也纳宣言》中责成欧洲理事会起草两个独立的条约 :一是《框架公约》 ,规定各项保护已经得到承认的少数民族的原则 ;二是《欧洲人权公约》的一项附加《议定书》 ,以保障文化领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② 各方就第一个法案进行了反复磋商。 1 994年 ,欧洲理事会的部长委员会通过了《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的最终文本。③ 到 1 997年 9月为止 ,共有包括英国在内的 35个国家签署了该《框架公约》 ,尽管当时只有 1 0个…  相似文献   

17.
概说民族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和“民族整合”的词条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的林林总总,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了梳理,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约3500万海外华人在国家与民族关系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及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这些作用的研究对于汉民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segregatio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why minorities and natives decide to move closer to ethnic pe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rivers for ethnic residential clustering from a household perspective. For this, household panel data for Germany is linked to small-scale information on the share of co-ethnic neighbours and to the number of regional housing offers and requests. As a result, life-course changes and indicators of cultural openness show similar effects on ethnic residential clustering for migrants and natives. For both, becoming married, inter-ethnic partnerships and moving out of the parental home lead to lower shares of neighbours with the same ethnic background. Major differences exist regarding contextual factors. Natives are more likely to self-segregate in times of increasing housing supply while migrants seem to face limitations in access to housing in times of increasing housing demand.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housing market and the relation of moving choices between migrants and natives in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residential clust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