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兼业经营到专业经营,再升华为产业化经营,这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三个过渡阶段。伴随着这三个阶段的演替变迁,农民将由“以农为本”、“劳动就是一切”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商品为本”、“解放自己才是一切”的现代理念上来。那么,如何理解和评价兼业经营、专业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呢?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兼业经营:农本思想的现实反映兼业经营是指经营主体同时从事两个以上产业生产的一种经营方式。兼业经营有发端于农业的兼业经营即农民的兼业经营,也有原本专门经营非农产业而投资于农业的…  相似文献   

2.
“养生”、“治国”、“无为”是庄子后学中黄老之学的核心概念。黄老之学上承老庄思想,傍采儒、法、阴阳,将老庄个人的养生发展到社会的养生(即养民、治国),强调养生是本、体而治国是末、用,养生与治国以无为为原则和根本。养生和治国及其与无为和有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而成战国秦汉之际一派显学,对汉代道家和魏晋玄学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实行实物形态管理向货币形态管理,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两个转变”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铁路作为跨行业、跨地区的国有运输大企业,在深化改革,走向市场过程中,铁路实行资产经营大势所趋。一、铁路实行资产经营已成必线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以确保生产任务指标完成为主要目标的生产经营。这是计划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关心的是企业能否生产出更多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解决短缺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企业的主攻目标必然是产值、产量…  相似文献   

4.
耿加进 《北方论丛》2015,(1):114-119
“无为而治”是儒家最重要思想之一,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德治。儒家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最高管理者提出来的。儒家认为,最高管理者除了“德修于己”、“任贤使能”外,不需要亲自去做具体的事。“德修于己”,就能感化被管理者,因为是感化,而非命令,故而可谓之“无为”。“任贤使能”就是用别人来管理,而不亲自管理,不亲自管理就是“无为”。儒家还强调“以人治人”,即根据人的特点有差别地管理,也就是顺性而为,这样,虽有所“为”,而对被管理者来说,却感觉不到管理者的“为”。  相似文献   

5.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6.
浅论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和“有为”是“道”内涵中的一对基本命题。人处于“道”的规律作用之下,应正确认识“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味地否认“无为”的作用,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背离,就不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是陷入“有为”的泥淖了。可见,不能用“无为”思想中的消极部分来框限、否定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意义,而更应重视它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子常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48章,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章序数),“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意思是无为,才能无不为;无为还是要为的,不过为的形式是无为罢了;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他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构想,是把天道用于人道,要求统治者不违背规律,顺乎民心,为安静无事的社会的出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诚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出现了一个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市场化,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便开始交替出现,农业生产愈来愈受到市场变化的摆布,内部深层次矛盾也就暴露出来。农业的比较利益日趋下降,农民增产而不增收,高产而不高效等等。有人因此认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应该让位于其它经营方式,才能使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是完全否认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还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  相似文献   

10.
兰州皮毛产品批发公司的前身是兰州皮货商店。在众多的商业企业中只能算个小单位,但由于它具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也称得上是一个“老字号”,所以倍受颐客的关怀和厚爱,近年来本公司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去年在市场竞争激烈,皮货市场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完成销售近千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0余万元,上交公司利润40万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总结近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经营特色,在“专”字上下功夫。 市场需求变化多样,而企业的经营能力却有限,面对幢幢而起的大型商厦,小型零售企业的经营总是步履艰难。如何使有限的经营能力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搞好企业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公司是一个专营皮货产品的老字号。但在前几年,商品经营比较杂乱,皮货产品特色不明显,优势没有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江西共青羽绒厂的实践,对农垦工业企业攻势经营问题,作一初步的探析。 攻势乃农垦工业企业的经营核心 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商品竞争。因而,企业产生了危机感、生存感、不得不去研究和制订经营战略。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农垦企业家们从商品竞争的实践中,闻到了浓烈的“火药味”。常常用军事语言概括企业经营的各种战略,以便形象地勾画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表述市场似战场的气氛。攻与守,本为兵家韬略之词,现在也用上了,有攻势经营与守势经营之说。所谓攻势经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志对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表示怀疑,提出它“究竟姓社还是姓资”。 我认为,经营承包责任制,从它的社会属性看,是社会主义的。理由是: 第一,经营承包责任制改变的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而不是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即使企业用自有资金添置的生产资料,企业也只有管理使用权,它的所有权仍属于代表社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老庄在人类文化思想长河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开道家思想之先河,指出了作为天地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道”的真实存在,并以这个“道”作为一生探索的最高的生命意义,来求得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庄子不仅对老子的“道”予以继承,并且又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引发、展开奇想、生发精髓,提出了许多独到、精辟的见争,用“无我”、“忘物”等超乎尘垢的思想,在“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幻想出一个无为而又逍遥,这种逍遥,只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反映和折射,…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一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而形成的,既能反映企业经营特色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独特的管理观点。方法和风格。它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微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老子思想长期被人奉为高深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思想,因此,我们要酝酿科学而有效的经营哲学是大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寻找智慧和启示的。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经营哲学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万章,以下引此书只注明章数),“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责,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相似文献   

16.
论玄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执而显其义。无主无宰、不禁不塞即是自然,亦即是道。万物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而生成变化,即是"以无为本"。对于"有"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体性存在。贵无论所谓"有"为据体所起之用,离体言用,则用为死用,体亦为死体。独化论通过否定"无"而直接认为"有"为道为自然,即认"有"为体,有乃即体即用的存在。"以无为本"是"穷源"说,"万有独化"是"当体"说。二家都旨在为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而提供形而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谢俊  刘国华 《理论界》2006,(3):91-9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他“无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精神灵魂。文章分析了“无为”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结构,清楚地阐述了“无为”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析“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含义即守静致虚、柔弱不争、少私寡欲、为而不恃。其本质即道法自然。行“无为”则“无不为”,若行“有为”,则“为者败之”。“无为”的思维模式对解决“天理”与“人欲”矛盾的启迪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终极性意义的导引。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