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批评工程"与"批评之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一般理论对批评自身的历史性缺乏反思的"批评之罔",新历史主义论证并实践了其"批评工程论".它盘诘批评语境的合法性并将批评活动自身"事件化";它考察批评的"划界"本质及其参与"社会能量流通"过程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强调批评活动构造和体验"不同版本历史"的实质并追求文学批评的"横向超越".这对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进行批评定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突围尴尬或陷入镜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剖析和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面对市场化的冲击不断走向边缘,它不再担当起时代变革的号角,文学批评的文化反思被商业利润与物质欲望所侵蚀.当前,文学批评的文化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文学观念也更为分化,批评家们各执一词,无法形成批评的合力.由此,导致批评的社会效应不断弱化.文学批评已蜕化为世俗化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宣告了古典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拉开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序幕。近代学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学批评学科的口号,但却在客观上做着学科建设的努力,自觉借鉴西方文艺思想进行批评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为文学批评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为其确立了开放性的学科建设方向,因而近代文学批评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画理论中的"书论"、"书史"、"画论"、"画史"、"印论"、"印史"的概念,曾经统辖了近百年来的艺术理论史,它是与"文论"、"乐论"等概念并驾平行的.但在文学界,当笼统意义上的"文论"已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学、文学批评、文学美学等等之后,书画界却并未出现相类似的"转型".若从"文学史"概念切入,推向书法史、中国画史、篆刻史的史学形态,并对作为当代艺术理论分类形态的"史、论、批评"三分法的既有事实进行分析与辩难,可以发现,"史、论、批评"其实是古典的"论"与近代的"史"嫁接而成的一个妥协的结果,它是一个非逻辑的变通的权宜结果.这三者之中所存在的大量互相包含而又缺乏清晰轮廓的现象,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进行含糊不清的混淆处理之时,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学术框架以引导今后的学术研究,若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研究(它的实质是分类与方法论的科学归纳)这个根基出发.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建构方式,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全球化多元文化时期引起极大关注,特别是随着民族问题的日益彰显,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亟待向纵深处推进。诸多的病象及其症结制约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各种不满或指责之声日盛,"反思"、"突围"、"重构"等呼声不绝于屡,但对于"怎样反思"、"如何重构"等问题尚缺乏必要审视。以"现象研究"为基础,创新批评方法,对外凸显批评的"中华性",对内彰显批评的"民族性",创新本土化批评理论,应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王光明先生的<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①是毫不夸张的.所谓"十年磨一剑",不仅意指该书的出版距其上一本专著约10年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作者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姿态.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学者明星化和文学批评时尚化大行其道,而王光明固守一方清静书斋,以清明的理性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问题.在卓有建树的现代汉诗研究之外,王光明对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批评文本的研究,也显示出一种独到的眼光.<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一书即为这方面研究的成果汇集.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存在"的直接性,对"存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人反思外在的"存在",也反思自身的存在,试图揭开自己存在的奥秘.人们在反思存在的时候,总是会看到它的不足,而把自己的理想和对存在的批评,归结到对本质的描述上.从存在走向本质,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走向理想.人类历史正是走过了这样的里程.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文学批评,无论是批评观念,还是批评实践,都体现出与传统批评迥然不同的风貌。可以说,因为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胡适的文学批评已经脱离了古典文学批评的窠臼,初步具有了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和科学实证的批评思维两个方面,其中涉及到批评语言和文体的转换、批评对象的更迭、现代批评思维的形成以及批评话语的借用。当然胡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批评体系,也还带有新旧混杂的批评色彩,但其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存在批评的软弱无力状况,既不能科学剖析问题也无法给予文学创作以有益指导。调整批评姿态、转换批评方法、更新理论资源,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对茅盾文学批评的研究,有肯定和贬抑两种态度。其实,茅盾文学批评不仅在论说方式上独树一帜(如:历史-社会批评、作家作品论批评方式),而且在批评心态上的平和敏锐上也独具魅力(如:面对当下的关注与敏感时,表现出难得的亲和批评姿态;在面对西方潮流冲击时,体现出应有的审慎态度)。同时,茅盾文学批评还在四个方面丰富着当下文学批评:强烈的责任意识、宏观微观结合的眼光、客观辩证的思维、讲真话的品格。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的质疑乃至拆解,对结构主义批评之后的文化转向的推波助澜和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之终极意义的怀疑,从而为后人对既定的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前人已有定论的解释以及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铺平了道路。在新的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解构的大潮早已衰落,但解构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古代文学批评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而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他将中国文学批评整体性的特点出色地保存在其批评中,从总体上综合地把握批评对象,多着意于评论的开头对批评对象作整体审美把握与风格的整体勾勒,促成其批评具有整体性特征。沈从文这种整体性批评方式明显打上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蕴藉批评     
蕴藉批评是众多单一批评模式的综合运用,它注重整体感悟和理性思辨的结合;文本的社会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语言的学理性和形象性的结合,本文对其研究对象、性质、标准、语言特征及文本批评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界定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