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主张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的人越来越多.周来祥同志亦持此见,并对之作过较为具体的论述(见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王一川同志就此与之商榷(见本刊1985年第3期《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明确表达了"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的主张.诚然,在周来祥同志对审美关系的论述中,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沿袭德国古典哲学从人的知(理智)、意(意志)、情(情感)三种心理因素出发划分认识、伦理、  相似文献   

2.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钱耕森、赵海琦两同志的《王夫之美学思想简论》(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简论》),对王夫之美学思想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矛盾之处颇多.本文对其主要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对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初步看法,以就正于钱,赵二同志并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4.
追本穷源与烛照现实──张颂南的《中国现代美学文学纵横谈》读后怀安张颂南同志继八十年代初出版《鲁迅美学思想浅探》之后,又有一部美学专著《中国现代美学文学纵横谈》(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问世。这两本美学论著的相继出版,显示了作者研究我国现代美学、现...  相似文献   

5.
《晋阳学刊》1983年5期成立同志《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说:“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传统,融合西方的某些美学观点,创建独立一格的‘境界’说”。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清光绪年间,江顺诒在其所辑《词学集成》一书卷七中,已先于王氏提出这一观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我国美学界出现过一次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热潮。这次讨论,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从总体上说,对我国美学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学界有的同志重提对《手稿》的评价问题,否认《手稿》的美学意义,贬低《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史上的地位,使美学界不少同志思想上感到困惑。我认为,在讨论《手稿》的美学意义之前,首先应当对《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复旦学报》复刊号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艺术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兴趣。我在去年第一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与邱明正同志商榷的文章,题为《“共同美”在哪里?》。接着,去年第四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胡惠林同志和姜浪萍同志的两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都是与我商榷的。关于“共同美”的讨论不仅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要什么美学──兼与傅谨同志商榷陶伯华编者按在中国美学陷入困境之时,本刊于1993年第3期发表了傅谨同志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之后,《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转载了此文,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美学界的关注。在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美学已深入到社会...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的美学研究园地里,因耕耘勤奋而得到可喜收获的,蒋孔阳同志是其中的一位。多年从事美学教学工作,撰写美学论文,翻译《近代美学史评述》,出版《德国古典美学》,出席东京国际学术会议,这是他致力于美学研究留下的足迹.目前,蒋孔阳同志已潜心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对于美学基本理论的钻研基本告一段落。在这样的时候,他把自己关于美学基本理论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近一、二年来,出现了一些评论脂砚斋的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篇:一篇是郝延霖同志的《没落贵族的哲学——论<石头记>的脂砚斋评》,一篇是徐迟同志的《如何对待脂砚斋》。脂砚斋是最早批评《红楼梦》的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红学家。这样一位人物的美学思想,当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因为《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而脂砚斋的美学正是以《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事实上,脂砚斋的小说美学中也确实包含有不可磨灭的合理的内容,其中有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丧失它的意义。令人吃惊的是,郝延霖、徐迟二位同志的文章却在脂砚斋头上加了一大堆罪名,将脂砚斋的美学一笔骂倒,全盘否定。这是我们所难于同意的。  相似文献   

11.
省美学学会于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在苏州市召开了“马克思美学思想讨论会”。我省美学学会的会员和应邀来的上海、安徽、山东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共四十二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十七篇。这次讨论会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举行的一次学术活动。会议围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讨论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我们当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月刊》1982年10月号发表了尤西林同志的《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读后很受启发。文中对于缺乏美学指导的艺术理论的批评,我以为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尤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及其对许多同志的批评,包括对我本人的批评,都是我不能同意的。尤文一开头就说:“夏放同志除批评蒋孔阳同志之外,并对李泽厚同志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路线提出了商榷。我以为,夏放同志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他最后所提出的‘美化论’,实质并未超出蒋、马两同志的艺术中心说。这种囿于艺术谈美学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它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学混同于艺术学的普遍状况;而这种被人们至今视为常  相似文献   

13.
建留宝同志主编的《美学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下简称《通论》)是河南省第一部高等院校美学理论教材。这部美学理论教材吸收了当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对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体现了马列主义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性原则,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心理过程的描述及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从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现实美的创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立元先生《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结合中西诗思理路,澄清了哲学、美学中不同语境下对"本体论"一词的种种误解首次在汉语美学界真正对美学建设的前提及根据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张弘先生的《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一文以及高建平先生的《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等文章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因为本体论《存在论》问题"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①,对美学建设意义重大,引发了笔者较大的兴趣,故本人不揣浅陋,以向各位先生请益。一讨论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问题,在相互对话之前,有…  相似文献   

15.
潘知常教授的《反美学》一书围绕在当代工业社会中审美何为,诗人何为这一主题,分成六大板块,就如何理解当代审美文化这一课题,展开了系统论述。首先,从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这一“现状研究”入手,就当代审美文化所带来的人类美学观念的全面转型作出全面描述;其次是进入具体的“文本考察”。包括对流行歌曲、摇滚、MTV、电影、电视的考察,继而进入对社会转型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条件辨析”;然后深入到导致后美学时代的美学革命的“本质反诘”;进而又从生理、心理、形式三个层面展开当代审美文  相似文献   

16.
《文汇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廿一日第四版,刊出了史嘉秀同志写的《在秋瑾的故乡》一文。作者说,绍兴的同志告诉她,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曾到“风雨亭”向烈士默哀,并题了一幅挽联,曰: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会上,封孝伦教授与袁鼎生教授分别奉上了自己的新著《生命之思》(商务印书馆,2014)和《整生论美学》(商务印书馆,2013),推动了两个美学流派、两种美学理论的交流。本刊编辑部黄旭东(以下简称"黄")编审特地采访了封孝伦(以下简称"封")、袁鼎生(以下简称"袁")和薛富兴(以下简称"薛")三位教授,就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相关问题请他们谈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我国美学研究工作出现的新局面,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主攻方向转移的趋向性以及新课题的开辟等动向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发。 一、新局面的基本特点 王世德在《对几个流行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这几年的研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可以找到美的定义,有人乾脆写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类似的提法还有“马克思认为”,“马克思表明”等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提法在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成了相当流行的观点……特别是有些不专门从事美学工作却又十分关心美学的同志……经常引述这个定义,似乎这可以作为定论而加以运用了。其实几年来有些同志已经指出这个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也并不符合《手稿》的实际,但这派异议并没有引起美学界的重视。 在1984年里,《手稿》作为一个理论禁区被打破了,于是从《手稿》“引出”美的定义的探讨便  相似文献   

20.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