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出版的《土家族文学史》成绩斐然,令人可喜,它是当前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新成果。它不仅是湘鄂川黔广大土家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对弘扬土家族文化、振奋土家恢民族精神、促进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而且为光大(?)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编纂我国多民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文学注重对土家族民族风情的描写,它们或者作为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体的民族文化背景.或者作为统领叙事文学发展情节、主题意蕴的总体性关节,或者作为抒情叙事的情绪支撑点,具备相当重要的认知与审美价值.土家族作家的创作手法、艺术策略与智性建构受到了同时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对于没有民族文字的土家族作家而言,采用汉语写作并不意味着"民族主体性"原则的丧失,土家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是其"民族主体性"原则存在的深厚基础.衡量一个民族作家是否成熟,关键要看他是否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否秉承了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否会在红尘万文的现代社会中坚持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是否可以针对这个时代提出本民族的看法和阐述立场.笔者对土家族文学创作的实际与可能性困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土家族卷》是近年来贵州新出版的一部土家族田野调查报告专集,其内容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从研究土家族的民间习俗、社会记忆、经济发展过程等不同视角对本卷民族调查资料选编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萧洪恩著《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土家族哲学通史著作,体现了一位土家族学者对本民族的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的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方法。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对于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它必然要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因此,在编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史与民族史的关系.土家族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考查的结果证明,土家族文学是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土家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家族神话产生在远古时代,有开天辟地神话,兄妹成亲神话,卵玉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是兄妹神话等.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     
地理分布和人口概况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历史悠久,分布集中。根据国家民委1979年5月提出的数字,全国共有土家族77万多人(据目前了解远不止此);集中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的广大山区。解放前,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土家族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些人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不敢承认自己是土家族。解放后,党和政府了解到这种情况,先后在湘西、鄂西、川东等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学在现代有着与某个地区不尽相同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机缘,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日本统治这样一个特殊背景,这就决定了她的发展形态具有特殊性,从台湾被日本割据、后又为国民党政权长期踞守的政治变迁看,这是一部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抗争承传的艰难历史,也留下了国民党政治文化的深刻烙痕。台湾文学是一个具有多重研究意义的对象。即她的形成过程经历着对抗强权、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从中国现代文的框架中观察台湾现代文化的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不难看出,她不只是一般意义的省区文学,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曾经历着种种的磨难,台湾文学也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相似文献   

9.
李传锋动物小说以描写鄂西土家族民族地域生活为依托,立足当代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或以动物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人类自身的历史,或从动物的生存习性中寻求某些生活哲理的内涵,或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角度展开对人类命运的现代性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鄂西土家族山乡民族生存的寓言,显示出较为深厚的民族学、人类学与文化学意义,在全国土家族文学及湖北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曹毅(1954-),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硕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带头人。出版《土家族民间.文学》、《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等专著,并获湖北省民族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原点:生命意识》、《土家族的白虎文化》等论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了《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土家族民间文化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最近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推出了石亚洲博士关于土家族文化的新作《土家族军事史研究》 ,它是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土家族军事史的著作。在近年来渐渐升温的土家族研究热潮中 ,对土家文化“文”的一面关注较多 ,比如民间文学、宗教戏剧、生活风俗等 ,却少见涉及土家文化尚武的一面的研究 ,对其辉煌的军事史也无专门的研究与著作出现。石亚洲博士的研究另辟蹊径 ,丰富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领域 ,也丰富了少数民族军事史的研究。在我国 5 5个少数民族中 ,土家族是唯一分布在中原地区而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据 1990年人口普查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土家族研究较为兴旺 ,土家族文化研究成果迭出。中南民族学院教授段超博士潜心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多年 ,成果颇丰。由民族出版社于 2 0 0 0年 9月出版的《土家族文化史》 ,是他近年来研习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成果。读完全著 ,我觉得这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主要表现如下 :1 视野广阔。本著作者突破了就土家族文化研究土家族文化的狭隘思路 ,把土家族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大格局中进行讨论 ,将土家族文化置于湘鄂渝川黔边区文化圈内来加以研究 ,从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 ,土家族文化与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文化交会整合中探讨土…  相似文献   

13.
湘西土家族有着古老、丰富和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学艺术,是祖国文艺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以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为主体的湘西土家族文学艺术,经过多次挖掘和整理,重放异彩.解放后,在各民族文学影响下书面文学也有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群舞《太阳出来咯》根据土家族男儿的成长过程进行编创,将土家族的生产劳动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完美地融合到一部舞蹈作品中。该作品借鉴了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舞的表现手法,利用了当代舞的编舞技法,充分展现了土家族的舞蹈韵味。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达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土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特性以及古朴淳厚的民族风习.挖掘和提炼出土家族一系列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珍贵遗产.同时她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上起远古,下至宋元,在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以本民族语言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是土家唯一的文学。直到明代中叶,汉文化的传播在土家族地区空前广泛,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土家族的作家文学。但与浩若烟海的民间文学相比,二者还不能同日而语。到新中国成立时,民间文学也仍然是土家族文学的主流。在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间文学中,民间传说这种体裁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时间形态上看,它上与神话承接,下与近代民间故事相交融,传承久远,基本上覆盖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从空间形态上看,湘鄂川…  相似文献   

17.
学人风采     
向柏松,1956年3月生于湖北建始,土家族,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民族文学与文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中国水崇拜》、《吉祥民俗》、《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论文有《水生型创世神话在现代民族  相似文献   

18.
地处湖北西部的恩施自治州民族宗教委员会和州民族研究学会从2000年以来连续出版了四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推出了一大批土家民族研究基础性成果,为保护与传承土家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而最新出版的第四套丛书中由谢亚平、雷翔二位先生编著的《景阳社区文化》[1](下称谢著),则更是一部比较系统深入、视野开阔的研究土家族社区文化的力作,有很强学术价值,为当前我国土家族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19.
一点启示     
继蒙、藏、苗、布依、白、纳西、壮、瑶、傣、水、彝、维吾尔等12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简史)出版之后,一些热心于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专家的新成果——《土家族文学史》即将与读者见面了。它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纂工作的一个空白,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恩施本土作家王月圣的短篇小说集 撒尔嗬 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土家族的人文景观、动人的故事,演绎出土家族痛苦而完整的生命流程。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的民族文学观念和民族改造意识,有力推进了鄂西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