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刘勇 《今日辽宁》2012,(2):22-25
抚顺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50年来,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抚顺永恒的主题,雷锋精神业已成为抚顺的城市灵魂和精神坐标。记者在抚顺采访时感觉到,“雷锋”这个名字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从车站到广场,从街道两边到建筑物上,雷锋的塑像、画像和手迹随处可见,以“雷锋”命名的街路、单位比比皆是。学雷锋,已经成为抚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2.
鞍山是雷锋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50年来,鞍山始终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全方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在鞍山众多好人好事中涌现出的一位典型代表,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雷锋并没有走远,雷锋精神就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递、流淌。  相似文献   

3.
金成 《社会福利》2013,(4):56-56
第一,广泛开展“雷锋月”宣传活动。由吉林省图们市民政局和凉水镇干部职工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在局内部广泛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每个休息日深入街道社区,向居民宣传雷锋事迹,并鼓励大家进行树文明新风,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他有崇高的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刻苦钻研,以助人为乐.学雷锋活动经历40多年,在中国大地上,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其实质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展现,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的生动展示,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弘扬雷锋精神是现实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学习雷锋,应该积极领导,培养先进典型;注意层次性,并且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结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立足于做好本职工作;持之以恒,避免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5.
孟晨 《今日辽宁》2012,(2):18-21
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1960年1月8日,雷锋参军入伍,在营口火车站踏上这片热土。他在这里学习、生活和工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优秀战士。雷锋牺牲后,国防部命名的“雷锋班”在营口继承和发扬了雷锋精神,为营口百姓做了大量平凡感人的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6.
李效武 《社科纵横》2012,(8):160-162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一直以来,它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无私奉献、积极向上,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文教育资源,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应用,达到既教育学生又传承民族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接到创作任务,我在采访笔记本上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用民族文化的精髓“还原雷锋的血肉之躯”. 从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始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关于雷锋的电影、戏剧、文学作品、歌曲多如繁星.一位朋友为我担心,他说,在中国,歌颂个人的歌曲最多的,一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一个是普通士兵雷锋.换句话说,雷锋的故事已经被人写滥了,尤其是在当今形势下,你还能写出什么花样来?  相似文献   

8.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9.
立足当代社会促进文化研究──对“文化热”的反思张风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我国的学术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文化反思、文化论争的热潮。“文化热”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  相似文献   

10.
辽阳,雷锋的第二故乡,孕育了雷锋精神,也出现了许多雷锋式的人物.沈凌生长在这座城市,从小耳濡目染,并立志要向雷锋学习.她大半生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她小时候的誓言: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好人! 1984年,得知推垃圾车的张横老人坚持多年为行动不便的人上门收垃圾,沈凌很感动,专门为老人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辽阳日报》上,从此开启了她长达30年的义务报道家乡好人好事之路.  相似文献   

11.
“祝福”习俗及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夏娅美 《社会》2007,27(3):92-92
民间习俗是理解一个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库。本文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岁末“祝福”习俗中各种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从“成熟与收获”、“死亡与离别”、“终结与回归”三种文化图式上来分解“终结”这一时间概念所蕴涵的复杂意义。目的在于理解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探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五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五四”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造成了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传统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现代社会领域的文化革命的错位。这种错位的结果是社会革命的成功,“五四”精神的衰退。当前的改革将消除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错位,复兴“五四”精神,全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吴武林 《探求》2010,(3):55-62
都市文化的魅力来源对于多元性的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与改造,从而呈现出自身文化的丰富性。酒吧,作为都市文化多面性的“夜色”一面,折射出广州亚文化的“半国际化”特点,其实也是这座城市主文化的特性。“自由支配性收入”和“自由支配性时间”使目前中国都市还不成熟的“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目前中国社会人的精神生存处于进退失据的状态下,求得“生存缓和”的生活方式有其现实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广州举行“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当前的文化现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文化创新机制、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旭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百姓是讲实际的,只有耳闻目睹的才是真实的、重要的。他们热衷于“小渠道”的传播,从中得到信息和知识,并以此作为判断社会是非的依据。由此可见“小渠道”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典籍可谓浩如烟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人所共知,文化典籍大都属于官方或称正统文化,通常情况下平民百姓是排除在外的。再者,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而人口的大多数又是平民百姓。在老百姓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少的情况下,“小渠道”就变得特别重要人们才‘小渠道”的东西又特别感兴趣,无疑“小渠遣”影响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社会文明的崭新样态。但是,中国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将它们融汇贯通综合创新是我国文化和制度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历来为人类社会所提倡。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场的岩石上就刻有:“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语句。在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屯不例外,从六十年代的学雷锋,七十年代的全心全等为人民服务,八十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及至最近的“七不规定”。可以说是各个历史阶段提出的不同侧重的精神文明口号。然而,精神到底文明了没有?或者说,精神文明是否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进步,但不尽人意。自“文革”结束以来,原有的社会公德,包括雷锋精神,诸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等精神文明口号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传统二重性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观念系统,必然有隐于其内并统摄其架构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谓之“传统”。在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入探究中国文化(本文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传统,对于理性地批判、继承、转换和超越传统,从而更好地完善文化本体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不仅是昔日的陈迹,也是现代的影象,更必是未来的基因。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如果从纵向的角度来审视,并将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相比较,不得不承认它有极深邃的底蕴和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