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有人说,这篇报道揭开了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不知道这个消息在社会上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反响,在我们新闻圈内,我知道它已经算不上新闻,基本上是普遍的潜行的规则,所以,就有新闻同行推测,这样的报道,是那些没有拿到“封口费”的记者有意捅出来的,那些记者在其他场合也是拿过“封口费”、“车马费”的。  相似文献   

2.
“山西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的丑闻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整个社会和新闻界的极大愤慨,舆论要求公开领取封口费记者名单的呼声非常强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先后两次派出调查人员进行调查,然而,山西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在干呼万唤始出来之后,却十分让人失望。不仅没有公布有关领取封口费记者和涉及媒体单位的名单,哪十白是他们已经查清持有新闻出版署记者证的2名记者的名单也没有公布,而是试图用“多数是假冒新闻单位的人员”来躲避转移公众的愤慨。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行业媒体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论述,提出行业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敏锐的发掘新闻线索、报道内容具有权威性以及具有“专家型”记者的潜质,为行业媒体培养记者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璇 《公关世界》2016,(2):14-16
大多似数人开始创业时,都会想着借助媒体曝光乎媒体有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神奇的能力。有时,也会主动去联系那些挖掘亮点的记者,将自己标榜为精英,但这些都是表面。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创业初期,应该如何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去掉,有效地进行品牌营销与公关传播呢?  相似文献   

5.
孙璇  张梦婕 《公关世界》2016,(17):48-49
记者走基层是“走、转、改”活动其中的一项。记者走基层活动以来,各级各类媒体记者积极参与,到基层一线采访,记者距离群众更近了,来自基层的声音更多了,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报道更多了,为新闻媒体注入了一股清新朴实之风,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但是,在具体活动中,对于为什么要走、怎么走等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解读误区,需要不断加深对记者走基层活动的理解,端正思想认识,使记者走基层活动能够健康持久的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在海量的两会新闻报道中,“中纪委正在论证官员财产公示”的消息被各大媒体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其实这一消息颇为怪异:为什么是中纪委在论证,而不是全国人大?具体都在论证些什么?还要论证多久?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老人背着一个摄影包,走街串巷,熟悉他的人都会打招呼:老王,今天又来采访啥新闻啦?这位年过六旬的“乡土记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了。每天奔走于村村寨寨、田间地头,用他独特的视角,拍摄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新闻图片;用他朴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草根记者”的宝丰镇政府退休干部王义富。  相似文献   

8.
近期,“陈晓旭事件”又给了媒体一次背离人性的狂欢,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部分记者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为了挖掘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而不顾及对死者起码的尊重。有人说,这是道德沦陷了。这种现象在娱乐记者身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如果简要概括一下当前广大“编外记者”大军的境况,套用鲁迅先生80年前的一句话是再贴切不过了—他们可以分为这样的“两种人”—暂时当稳了“新闻民工”的人,和想当“新闻民工”而不得的人。他们是那些为媒体创造剩余价值,供媒体廉价驱使,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收入最少、待遇最低、甚至不记报酬,  相似文献   

10.
微博自身的显著优势与新闻报道有着巨大的相关性,更是已成为记者的“标配”。记者微博的出现是媒体人与社交媒体业务对接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是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迅猛,存在很多问题。记者该如何充分利用微博,如何规范使用管理微博,在当下,媒体记者掌握专业化使用微博的技能,这对做好新闻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申晏宁 《职业》2011,(9):121-122
随着网络和手机微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有了新闻意识,网络和手机微博逐渐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百态的有效平台。以周曙光在个人博客上报道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蚁力神等事件为代表,公民记者已经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事件中发挥出强大作用,展示了媒体和职业记者关注不到甚至无法看到的社会真实面。因而很多人提出质疑,公民记者是否会取代职业记者?网络和手机微博的发展是否会宣判职业记者行业的终结?互联网络、手机等时代产物对记者职业有何影响?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现在这个沟通无限的社会里,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其中有一种既有效又正规的方式,那就是召开记者招待会。企业向社会介绍新产品要开记者招待会,影视公司向观众介绍新人、新影片要开记者招待会……这样既起到沟通的作用,又起到变相做广告的作用,青睐这种交流方式的人当然不少。可是,你会开记者招待会吗?  相似文献   

13.
周斌 《职业》2014,(31):65-67
近日,媒体竞相转载一条消息题为《下班顺路买菜出意外算工伤》。是不是在上下班途中买菜发生意外都能被认定为工伤呢?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4.
5月11日早晨,白宫西翼的一个变电装置出现故障,烟雾引发火警,众多在西翼工作的驻白宫记者都跑到了白宫外面的街上."白宫新闻室因火警疏散",许多媒体很快在网上报道了这个消息.保守派电视评论员理查德·格里尼尔(Richard Grenell)看到消息后,发了一条微博:"白宫新闻室很多年前就没有记者了." 格里尼尔是在讽刺美国主流媒体在过去几年中,对奥巴马政府处处维护,没有尽到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管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榛果 《女性天地》2013,(11):50-50
在微信朋友圈或是天涯论坛里,时常会看到一些“玻璃心”的话。“是我玻璃心了吗?老公居然说我看起来好肥。”“是我玻璃心吗?我生病了,他竟然要我妈来照顾我,那他做什么?”“老公竟然为了一碗蛋炒饭打了我,是我玻璃心吗?”“看了王菲和李亚鹏离婚的消息,老公说。娶老婆就是要娶自己HOLD得住的女人,瞬间我就想到了自己,至今无法缴获老公的薪水卡,是我玻璃心了吗?”“玻璃心”简直就成了心情后缀,仿佛人人都在婚姻里随时接受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说法,媒体专给政府找茬儿,哪壶不开提哪壶,索性“防火防盗防记者”。还有一种说法,记者以寻觅社会丑闻秘闻为职业,“哪里有记者,哪里就有新闻”,好像媒体和政府天然对抗。这些看法的偏颇在于:在媒介化时代来临的今天,奉行“只做不说”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有违政府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最近,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局首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中增加媒体沟通环节,即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让参赛人员就“疫情”情况回答记者提问。东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都习惯说‘媒体应对’,现在我们会说‘媒体沟通’,因为媒体不应被视为敌对对象,而应是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8.
张洁 《中外书摘》2006,(6):7-11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现有的新闻栏目里,只有《新闻调查》如此明确地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节目,这可以说是《新闻调查》倡导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新闻调查》明显的外化标志。现场的调查采访是节目由前期的策划进入到真正现场实施的阶段。尽管从凋查的角度看,编导、摄像师、录音师也是记者,大家都在采访,但是由于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出镜记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10月7日晚8点,接受采访任务后,记者从宾馆出发,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儿?”记者说:“找家歌舞厅坐坐,有没有三陪?”司机回答说:“有哇!”记者问:“沈阳这次扫黄据说力度很大?”司机说:“是呀!但现在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两会”期间,媒体传出一个消息,据说在“两会”以后(应该是3月底或者4月初)医改方案要与公众见面,并广泛征求意见。其实,“媳妇”不论且俊,总是要见公婆的。从2005年年中到现在,已经拖了两年多时间了。现在,为迎接这位“媳妇”登台亮相,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要作好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