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现形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市场并进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只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原来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原来不曾走过市场的尽量不要走市场,而介乎于两者之间者在进入市场时如果能谨慎从事,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确有矛盾的一面,但只要将"保护"与"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很容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可以说,"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探索、研究,对传承人的扶植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以及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工作,等等.要做好上述一系列工作,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近年来一直颇受争议.尤其是在开发和利用的"度"上,学术界意见不一.实际上,生产性保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保护",无论采取何种开发和利用形式,都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和立场,保护之路才不会走偏.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世界舞台的一个"新端点",不仅展示了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还展示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保护、传承、开发、传播,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纵观上海及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方面,可以概括为"情景再现"、"符号复原"、"活化故事"、"传播提炼"等主要特点.上海世博会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开发与传播已经呈现出新的业态,需处理好超越"乡土情结"、理顺"城乡关系"与超越"功利目的"、回归"创意本体"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我国历史上惟一被正史记载的女英雄。她一生为捍卫祖国统一和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过巨大贡献。在石柱县已形成的"秦良玉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秦良玉文化"形成的原因有五:民族英雄令人钦佩、爱国将领让人景仰、一门忠烈使人折服、保境安民被人怀念、高风亮节为人铭记。在保护秦良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三种举措:一是形成全民保护意识,二是建立保护秦良玉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三是固化秦良玉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秦良玉文化遗产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六,即主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保真性原则、滚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及联合性原则。探讨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有利于保护和开发秦良玉文化遗产,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加快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理论认识的薄弱,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概念及其基本原则认识模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有关"非遗"保护的一些提法与"非遗"观念和基本原则不符、对"非遗保护"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对"非遗"保护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等问题,亟待遵循保护理论及原则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桂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其本质是保护重要还是开发重要的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很多的观点,例如保护桎梏论,开发破坏论等。大多数观点都是把保护与开发看作是对立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打破保护与开发的对立性,建立同一性,二者是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的。保护与开发不能确定哪个更重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先有保护才会有开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几个层次,并在保护中做好开发与创新,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一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续以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方案存在没有考虑到承担主体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已失去正常的社会功能、保护和社会发展矛盾突出等特点,它的实施势必造成保护和开发混为一谈、互相牵制的处境。可行的方案是对其全面搜集整理,以博物馆保存,保护、开发各行其道。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江流域文化独特,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确保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保护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活态性、开发性、人本性、流域性、联合性,以及保护与教育并重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聊斋文化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既要合理利用它,也要切实保护它。因此,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总体上面临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经济价值开发与文化价值传承的矛盾、现代工艺与民间传统技艺的碰撞等困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利于激发和延续自身活力与传承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促进其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但要注意根据特点,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品牌化运营渠道;立足保护,挖掘精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及文化价值;着眼发展,激发创意,实施文化创新驱动;融入现代社会,回归大众生活,培育消费市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政策性扶持。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5,(8)
作为新叶古村数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最为珍贵、核心的文化遗产之一,新叶昆曲自诞生、传播、流布以来的发展历史,深刻地透视新安江流域基层社会的变迁过程,坐唱班所演出的各类剧目文本及其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地方戏剧元素并加以改进丰富的表演形式,成为地方文学、戏剧发展的活态样本,新叶昆班明清以来的拍曲、演出等活动构成浙江中西部民间文艺生活的精神载体,如今也化作新叶古村自身文化特质与村落个性的生动象征,但随着传统小农经济模式面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更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象、手段陆续发生变化,其传承基础遭遇较为严重的破坏。要破解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难题,就必须要将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一轮城镇发展规划、建设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整体性"、"活态性"理念,以加强基础性、严肃性的学术研究为前提,实施政府主导、精准规划先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基层民众的话语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整合社会复合主体,形成活态性、整体性保护、传承的合力,推进古村落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活态性"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以个体创造、个性化为特征的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这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双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