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文学世界申的“鬼魂”叙事,充分体现了“鬼”文化在语义上的丰富性与形态上的多样性。鲁迅对乡间赛神、社戏这些民间节日中的鬼魂扮演中所显示的“狂欢化”特征的赞美,是因为他深切而独到地看到了底层民众在这些狂欢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灵感觉的复苏与精神力的张扬,从鲁迅的“鬼魂”意象的描写,可以看到但丁《神曲》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深厚的鬼魂叙事传统的继承,并在这种继承中体现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神怪小说中鬼魂与山岳的关联主要表现在鬼魂以山陵丘壑为活动场所、新死之鬼魂归依于山、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等三个方面,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明显是受到了传统的葬山习俗、灵魂归山观念以及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凉山彝族的魂鬼崇拜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十分崇拜魂鬼 ,认为魂与肉体可分离 ,魂主宰肉体 ,因此 ,有各种招魂仪式。鬼是人与动物死后变成的 ,它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的东西。凉山彝族观念里的鬼虽然种类繁多 ,有大鬼、小鬼之分 ,但不存大鬼统治小鬼。与魂相比 ,人们更崇拜鬼。魂鬼崇拜是形成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的基础。研究它 ,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彝族祖先崇拜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傈僳族社会生活中的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傈僳族巫术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阐释了傈僳族普遍信仰的“尼”的实质———原始初民的万物有灵崇拜。简要地介绍了“尼”教的组织构成,并以实例解释了法术和医术,它既有迷信的外衣也有科学的内涵。指出把“尼”译为鬼或译为神都是错误的,“尼”非鬼,也并非是所谓的“封建迷信”。今天它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尼”、“巫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克服“左”的认识,为“尼”正名,正确对待巫术文化  相似文献   

5.
居住于滇南山区的哈尼族所信奉的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其迷蒙、杂芜的神灵观念,除天上至高无上的天神“摩米”之外还可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卫护躯体的神灵;二是无恶不作的鬼;三是善恶兼施的自然神。文章通过对哈尼族原始宗教观念中的魂、鬼、神文化内涵的探析,揭示了山居农耕民族社会文化走势和观念形态衍异规律。  相似文献   

6.
"鬼"与"魂"是克木人对超自然存在物中两个最为基本的分类,"鬼"因"魂"而生,却又对"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文章通过对克木人关于"鬼"与"魂"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与之相关的修复仪式等方面的描述与分析,认为克木社会中的"鬼"似乎已成为一个无法借助一般仪式加以消除的存在;基于维护社会秩序之需要,"鬼"须与巫术相配合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录鬼薄》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其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主要讲述倩女和王文举的动人爱情故事,是元杂剧史上一朵奇葩。本文试着比较其与《离魂记》在情节方面的不同,如情节提炼、情节改造、离魂情节的处理,来看《倩女离魂》的情节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10.
苗族鬼神文化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一、在“灵魂转体”基础上形成的安魂、喊魂、招魂以及“攀胎”和“十保”等转灵巫术把人的行为引向了歧途 ;二、为沟通神人世界而造就的低贱使者无常和蛊婆 ,是对人的做人资格的粗暴剥夺 ;三、在宿命观念下导致的神判高于人判、高于公正的法判 ,意味着神对人的思考能力的剥夺、人的思考能力的自我丧失。  相似文献   

11.
湖南花鼓戏与巫傩习俗有着深厚的渊缘:人们在元宵节中表演舞龙、舞狮、打花鼓、唱曲等,用以祓除灾疫,祈求平安,这些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表演与歌舞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花鼓戏主要由童子妆扮故事演出,它是一种童子“沿门逐疫”仪式,明显具有古代侲童驱傩的痕迹。花鼓戏与傩戏均有驱傩的宗教功能,它们的表演者往往是同一套人马;花鼓戏的演出剧目与音乐唱腔不少源自傩戏,这是二者同源异流关系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在南朝社会,岁时节日是荆楚民众沟通神鬼的重要时机,有着浓厚信仰的荆楚民众通过主动的姿态去祭祀神灵、禳除恶鬼.荆楚地方巫风盛行,岁时节日中巫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岁时巫术行为依照性质与目的大致可分为辟邪巫术、求福巫术与预知巫术三种形态,当然这三种巫术形态并非界限森严,三者相错杂与融汇.南朝荆楚岁时的鬼神信仰与岁时的巫术手段相互倚重,鬼神信仰依靠巫术手段实际干预民众生活,巫术依靠信仰为自己提供存在的解释与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烧疳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燎疳者通过“燎”和“焚”两个层面的活动,在精神上达到了目标实现和心理平和,这是燎疳习俗中透露出的农耕文化意义,也是民族群体繁衍壮大的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巫术与人生礼俗--以宋代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巫术通常利用民俗作为载体,从宋代的催生礼、诞生礼到隆重的婚娶丧祭,无不反映出巫术与人生礼俗的密切关系,尽管其中掺杂了许多有悖礼制、荒谬和非理性的成分,却作为习俗融进了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生殖崇拜是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们崇拜自然界中某些物象的直接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获得一种强大的生殖能力,以满足人们对自身繁衍和种族兴旺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观念多以动植物为载体,并以一定的巫术仪式进行传达。树木便是这些载体当中的一种,因其强大的生殖力和生命力,在它身上承载了原始先民浓厚的生殖崇拜观念,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仍然广泛存在于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论"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与“鬼”相关的民俗文化的展现,从“鬼”俗民情的直接抒写到国民劣根性的隐喻批判再到“人变鬼”“鬼变人”的两极想像,不同文学时期的现代作家们显示了“鬼”文学写作特殊而鲜活的形态。他们从一种“别样”的文学视角,更深入地揭发和披露了民众的世俗欲望、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7.
韩国南海岸别神祭是典型的世袭巫巫师主持的村庄共同祭巫俗活动,现仍存活于韩国部分地区。本文在巫祭现场调查基础上,初步勾画其面貌,梳理其结构,分析了韩国巫俗的宗教信仰功能和共同体意识,以点现面,以供了解韩国巫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神判是原始父系制形成后家庭私有制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利用原始风俗习惯所信奉的神的权威与巫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裁决氏族或部落内部的民事纠纷,是一种在原始习惯下的不成文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就词源看,醎、感都源于"咸",就意义谱系看,由而咸而感。就味来说,是水与盐的交合,是五行之情与人之欲的交合;就巫术来说,咸是人与天地鬼神的交合,而在八卦系统中,"咸"表述的是阴阳两类存在者之间的"交合","有心之咸"("感")表述的是有心之人与他者的交合,"知"同样展示着不同存在者之间交合、交通的存在关系。三义的演化与关联展示出中国传统重"感"文化传统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