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写西门庆纵欲过度而病危,其妻吴月娘派人请来吴神仙诊病,吴神仙说西门庆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治疗,“天罡地煞皆无救,就是王禅也徒劳”。王禅何许人也?各类工具书、人名辞典均未将“王禅”立目,各类正史稗史也未见记载“王禅”的事迹。王利器先生的《金瓶梅词典》、毛德彪和朱俊亭二先生的《金瓶梅评注》均避而不释。台湾的“金学”专家魏子云先生的《金瓶梅词话注释》仅有一个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解释:“王禅乃仙人与?未能详知。仅儿时听及‘王禅老祖’乃神医之说,不能详记矣!”经考索发现,王禅并不是神…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读者与市场因素相当突出.《金瓶梅》成书后即受到读者关注,他们的态度和阅读行为对这部小说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金瓶梅》的阅读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抄读、借读,也有购读、赠阅等多种形式;鉴于书中大量的色情描写,“善读”观希望引导读者“善读”以达到劝戒效果,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衡量标准,同时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通俗小说的创作、传播与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读者的审美趣味与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金瓶梅》续书的刊行及其人物命名、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股不小的“《金瓶梅》热”,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金瓶梅》研究的论文与论著,可谓成绩斐然。上海师范大学李时人的新著《〈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是其近年来《金瓶梅》研究的结晶,也代表了目前《金瓶梅》研究的新水平与新成果,尤令人瞩目。《〈金瓶梅〉新论》突出的特点是“新”,这“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观念与方法的更新。《金瓶梅》是一部伟大而又复杂的小说,单纯用文学批评的标尺去衡量就难以把握其真正的价值,正如李时人同志在书中所说,“那种对《金瓶梅》采  相似文献   

4.
发现于山东诸城的“弄珠客思白”致丁惟宁书札 ,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献 ,但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笔者认为 :此信的作者“弄珠客思白”与《金瓶梅》的序作者“东吴弄珠客” ,均是董思白 ;信中所谈到的“奇书”正是《金瓶梅》 ;《金瓶梅》抄本的最终源头在诸城丁家 ,丁惟宁是此书的续作者 ,而原作者乃其父丁纯。这封信的发现 ,为全面破解《金瓶梅》创作之谜提供了重要契机 ,堪称《金瓶梅》研究的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类“文化热”勃然兴起,此伏彼起。其中,古典文学鉴赏的热潮应运而生,尤为汹涌澎湃。从1980年初沈祖棻讲授宋词的遗稿被整理成书,取陶渊明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义,以为这些文章以赏奇析疑为主,因名之为《宋词赏析》,一年之内再版,印数达二十余万册。继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分别出版诗、词、曲、小说等鉴赏集,到《府诗鉴赏辞典》和两种《唐宋词鉴赏辞典》等各种类型的鉴赏辞典大量问世,都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这些辞典从发行几万册到数十万以至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但无论是长期的封建政治文化专制,还是“五·四”以来新的文化时期,都没能把它摆在恰当的历史地位上。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生活在新的,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可在《金瓶梅》是否是“淫书”,《金瓶梅》作者是谁,《金瓶梅》产生年代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产生了许多令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回顾、反思“金学”近四百年的历史,对《金瓶梅》研究史划分为古代批评时期、现代批评时期和当代批评时期。对新时期“金学”学术模式:实证分析、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分析、文(?)本体分析进行了评述,从而指出“金学”存在的欠缺、不足以及对其加以突破超(?)的途径、方法。本文还评析了《金瓶梅》文本批评内在构成的问题,认为《金瓶梅》文本的释义和重构应成为“金学”的首要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 《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如同《金瓶梅》的作者是谁一样,至今仍是个谜.这里,我提出《金瓶梅》成书三阶段说,同时谈谈我对《金瓶梅》作者问题的看法,请《金瓶梅》研究专家们和读者们指正.一、《金瓶梅》原是评话,创作者是评书艺人许多持《金瓶梅》创自"大名士"、"大手笔"、"大文人"之手的学者们,大多低估了我国评话艺人在几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作用.没有众多的有关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评话,也就不会有《水浒传》;没有《三国志平话》和其它有关三国人物的评话,也就不会有《三国志  相似文献   

10.
最近,广东逻辑学工作者举行会议,揭批“四人帮”践踏逻辑科学的罪行,并批判了“四人帮”控制的原上海《哲学辞典》编辑小组编印的《哲学小辞典》对形式逻辑的诬蔑和攻击。与会同志首先指出,“四人帮”公然对抗毛主席关于“学点逻辑”的指示,对逻辑科学进行了种种诬蔑。一九七四年一月,“四人帮”大量印发了《哲学小辞典》。这本帮书,在“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条目  相似文献   

11.
污秽西门府,纯洁《金瓶梅》──《金瓶梅》斥淫描写辩正潘承玉(一)《金瓶梅》自问世以来,“贻讥于诲淫”①近四百年矣。“逢人情欲,诱为不轨”②,乃“市诨之极秽者”③的道学家津唾未已,又出现了现代学者“自然主义标本”的指责,称《金瓶梅》“过分重视细节描写而...  相似文献   

12.
《兰陵笑笑生考》以史实证明徽州在五代的时候,萧祯占据江南,曾经使用过“兰陵”郡号,破除了金学界自古以来只有“北兰陵”和“南兰陵”的纷争,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为《金瓶梅》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金瓶梅》作者署的是真地名假字号,“笑笑生”就是为《水浒传》作序的託名天都外臣的汪道昆。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文化内涵及创作技巧的传承、政治态度在书里的反映来分析,《金瓶梅》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万历初就急流勇退闲居家乡的史称“南北两司马”的汪道昆。汪道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有创作《金瓶梅》的文学天赋,有创作动机,而且有创作时间——作者据此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徽州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13.
潘承玉 《学术界》2006,(4):138-143
盛鸿郎《萧鸣凤与〈金瓶梅〉》新著进一步证明其几年前主张的《金瓶梅》作者“萧鸣凤”说,在学界内外引起一些“盛誉”。但核按其支撑性的“大用别称”法,实属匪夷所思、伊何底止的指鹿为马,充斥了对常情、常理、常识令人瞠目结舌的无视。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抄本的发源地是山东诸城。邱志充本为诸诚人,董其昌、王世贞、王稚登皆与诸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瓶梅》作者是明嘉靖乙丑进士、山东诸诚人丁惟宁。《金瓶梅》中的清官曾孝序即为丁惟宁之化身。诸城境内亦有一“会稽山”,山阴的九仙山即为“兰陵”。《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作者丁惟宁生肖属虎,与《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同庚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方言俗语臆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这部用白话写成的小说,其中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由于时代和方言区的关系,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有不少方言词读不懂,或只能猜出大意,但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来有多种《金瓶梅》辞书问世,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其中也有些因不明方言俗语而释义错误;有些则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有些方言语词,读者未必能读懂,但各种辞书均不收。作为一个《金瓶梅》小说背景的方言区的读者,对书中的方言俗语比较熟悉,有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在口头运用,因此对书中的一些方言俗语试作  相似文献   

16.
朱星《金瓶梅考证》中说:“有人说:不读《金瓶梅》就不知道《红楼梦》是怎样写出来的。因此,《红楼梦》是受《金瓶梅》的影响毫无可疑。最早持此论的是苏曼殊居士,他说: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96页)这段话有两个错误的地方,现略加辨正于下:第一,“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这句话并非苏曼殊所说。在《小说丛话》(见1903年《新小说》八月号)中,这句话是署名为“曼殊”的。但是,在当时,称曼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也许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令学者尴尬的一部作品.凭它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哲学思辨色彩,凭它对人类、人性、生命悲剧的深层思考与把握历史命运的企图,凭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写实艺术,它完全有理由跻身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列,但《金瓶梅》至少到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金瓶梅》“秽书”的恶名毕竟太响亮了,任何一个严肃的中国学者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个问题.五十多年前对《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划时代评价的郑振铎先生,谈到《金瓶梅》的意义,也只得斟词酌句地说:“如果除净了一切的秽亵的章节,它仍不失为一部第一流的小说,其伟大似更过于《水浒》、《西游》、《三国》,更不足和它相提并论.”①(重点号为笔者按)谁都能看出郑振铎先生的真实用意,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郑振铎先生只好用“如果”这样的假设虚晃一枪,以达到充分肯定《金瓶梅》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渔评改《金瓶梅》”之说的三条论据均不能成立。首都图书馆藏绣像本插图第101幅后回道人题词为吕洞宾《渔父词》的两首,而非李渔之作,回道人是吕洞宾的别号,不是李渔的化名。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李渔序为书商伪托,真假掺半,序中关于《金瓶梅》的评论不是李渔的文字。张竹坡评《金瓶梅》在兹堂本题“李笠翁先生著”,系书贾伪托。从李渔和《金瓶梅》的关系看,他没有留下更多评论《金瓶梅》的理论遗产,也不是《金瓶梅》改写者。  相似文献   

19.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20.
<正>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小说写作的地理背景就在于鲁西——古东昌府一带,书中也大量地使用了山东方言,这就为研究考证它的人提供了最重要的内证,它直接关系着成书与作者籍贯的考证判断。在所有方言中,亲属称谓方言更显的至关重要,《金瓶梅》中的“达达”一词就引起许多研究者的争论。著名学者朱星先生认为《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中方言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 tia),宜兴人说(ta 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的都是“爹爹”的转音。故而,对《金瓶梅》中山东方言的这种认识就成了他的论点——《金瓶梅》作者苏州人王世贞说的一个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