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手工艺的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泉州"妆糕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非常受欢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曾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泉州"妆糕人"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它不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闽台民间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闽台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传播到闽南、再由闽南传播到台湾。在题材与形式上,泉、漳两地的木版年画与其民俗文化联系紧密且种类繁多,以表现民俗活动、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等为主;台湾木版年画与闽南木版年画类似而略有创新。就艺术特色与风格而言,闽南木版年画注重凸显以大红、朱红为底套印的形式美,采用水印为主的多版套色技法,版线粗犷,富有装饰性;而台湾木版年画既有泉、漳两地木版年画的元素,又有其海洋文化张扬个性和多元融合的特点,皆以水印多版套色为主,线条圆转多姿、曲动柔和。传统传承方式的落后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了闽台木版年画在近代的衰落,以新的传承模式来对闽台木版年画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其再现活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春仔花是闽南与台湾特有的民间技艺及闽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对春仔花的形式类型与发展脉络作一番整理与阐释,挖掘其中蕴含的闽台文化变迁和艺术流变形态,探究其在闽台两地蛰伏与蜕变的过程,对比闽台民间春仔花技艺传承与保护方式的差异,探索适合两岸民艺的现代发展之路,促进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台湾也是一个移民社会.在早期移民中,客家人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族群,不仅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清代台湾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并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陈荣岚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乳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汉语闽南方言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积淀,探讨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和闽台文化的渊源,对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有五千年...  相似文献   

7.
台湾同胞的祖先从近的血缘来说,多数是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再远一点就是来自黄河边的中原地区。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经由福建传至台湾,历经历史的演变和人文的变迁,形成了目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两地人民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具体表现为地缘相近、史缘相连、法缘相循、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台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彩扎是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至今已有千年的传承史,其产生与民间习俗活动息息相关。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福建和台湾文化底蕴相通、民间信仰习俗相似,文章试图通过闽台相同相近的民俗习惯窥探闽台彩扎艺术渊源,探究其在闽台两地的文化变迁和艺术的流变形态,参考台湾地区有益的市场化发展方式,促进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传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由闽南、台湾、潮汕三个层面的文化作为支撑。闽南语节目在传播上具有两种形态:把闽南节目作为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只单纯地把闽南语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闽南语节目按传播对象可分为对外、对台、对本地三种。大陆和台湾的闽南语播音主持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大陆力求走艺术化的路,但在相当的时间里没有走好;香港和台湾走的是自然化的路,并形成了相应的程式。  相似文献   

10.
台湾同胞的祖先从近的血缘来说,多数是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再远一点就是来自黄河边的中原地区.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经由福建传至台湾,历经历史的演变和人文的变迁,形成了目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两地人民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具体表现为地缘相近、史缘相连、法缘相循、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台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孔子所创立的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儒学已经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从分析儒家文化在闽台的发展和传承着手,指出儒学文化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故两岸同仁应大力弘扬儒学精华,为构建两岸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界定食品产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台湾食品产业文化具有根植与多元性两大特征,并深入分析了此两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借鉴沙因的“洋葱模型”,从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假设、制度与规范、各种形式的产业符号三方面构建了食品产业文化的分析模型,结合台湾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归列出了台湾食品产业文化体系。最后,文章提出在闽台先行的食品产业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均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待台湾先进的食品产业文化,台湾食品产业应在反哺过程中实现创新升级,双方的食品产业合作过程中既不可忽视对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也不可忽视双方产业文化的整合与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角度剖析了福建民营企业的文化底蕴,探讨全球化观念、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福建民营企业文化底蕴的交叠影响,推动福建民营企业进行文化整合,实施文化管理,以先进文化力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舞蹈传到台湾后,有的逐渐增加脚色和花样,有的成为一种表演的民俗技艺,有的吸收戏曲等因素又发展为一种新舞蹈,有的衍化出新的套路,增加了新角色,有的又从台湾传回福建。从福建传到台湾的舞蹈,经过长期台湾特定环境的发展,虽然目前已形成自己风格,但仍可明显地看出其脱胎福建、植根于福建的一种根与叶的关系,凡是台湾的著名舞蹈大都可在福建找到对应的舞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区域文学史,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深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约、习惯法与闽南乡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在闽南乡土社会发生的若干状况、闽南乡土社会关于乡约“合理词讼”及其适用的民间习惯法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记忆。可以看出,“闽南乡土社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闽南文化覆盖的闽、台等地的闽南语方言区之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闽台茶业合作的基础及新形势下两地茶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下建设闽台茶叶共同市场的构想。闽台茶叶共同市场建设要坚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紧密相连,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实施项目带动,提倡和谐与健康的理念,注重循序渐进。闽台茶叶共同市场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通过乌龙茶消费市场体系、区域核心市场体系、品牌支撑体系和利益共享体系等整体建设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