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孤家族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际一个声名显赫的勋阀大族,然而对于这一家族的家世起源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有"汉皇后裔"说、"胡汉混血"说、"屠各贵种"说等说法。每种说法都或多或少有其阙误之处,但当我们把历史史料和当事人的动机与心态联系起来的时候,则会发现造成这些阙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文学家独孤及为其父撰写的《独孤通理灵表》,向我们揭示出独孤通理政治上的失意实与萧嵩、李林甫的先后专权有关。他在萧嵩当权时遭受贬谪、李林甫弄权时未东山再起,又都是因为卷入了“文儒”与“吏能”之争,从而成了权争的牺牲品。此外,独孤通理在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又为我们透视玄宗前、后期用人制度上的变化提供了生动的个案。因此,该《灵表》为我们解读盛中唐之交吏能当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文人心态保存了极为生动而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郭树伟 《中州学刊》2012,(4):166-169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其古文创作思想中宗经明道、师法汉代文章创作的主张及其关于志、言、文等论述是唐代古文运动文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古文创作中诸如论说文、传记文和山水游记等作品的多方面创新则昭示了中唐古文发展的路径;其开帐讲学、奖携后学的社会活动则直接培养了大历贞元年间的一批古文作家。独孤及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对大历贞元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疆南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多元文化的融合必定会遇到文化之间的冲突、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的方向问题,这就要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自觉"为理念,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由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文学对家族文化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在新时期家族小说创作中,当代作家由20世纪80年代对家族伦理的批判与嘲讽走向90年代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精神重建.文化认同表现在叙述者对血缘关系与家族伦理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对"家"的眷恋与归依情怀.在精神重建时作者常常把敢爱敢恨的性格、野蛮、强悍的天性作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以积极的态度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家族小说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和认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冲击下,1990年代以来家族小说再度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坛景观.究其原因,主要有西方文化扩张、社会全面转型、家族历史命运、作家创作情感4个方面.1990年代以来的家族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重建来展开民族国家想象,为当代文学参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观点认为,张君劢的国家观是以民族为本位的国家观,偏重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实他的国家观是兼顾了民族和民主两个层面的内涵,既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又把重点放在民主国家建设上,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他的民族建国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建构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视野中,文化认同的取向不但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接受,而且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将文化认同特指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时,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操双语者对母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个性及共同性的双向理解及接受,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对于民族学校构建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多元文化认同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各民族之间对他族文化的彼此认同;三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实现多元文化认同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手段,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就实现多元文化认同功能而言,尚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