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地名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记录着区域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乌鲁木齐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要道,复杂的自然环境、亚欧大陆腹地的区位条件、众多部落与族群迁徙交融、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孕育了独特的区域地名文化。多民族地区地名文化对记录历史事实、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人类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地名的作用在于体现个体地表空间的特定方位概括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客观地记录了自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地名作为符号,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意义,历史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认识,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性、时代特点和自然特征的地名。如,我国乃至欧亚地区都存在大量蒙古语地名,而且大部分保存着蒙古语特征,意义明确。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民族迁徙等复杂原因,使有些蒙古语地名意义失真,似是而非,更有甚  相似文献   

3.
谈果洛地名     
地名是指一些地物或地域的名称。它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地名的命名、更名与语言、地理环境、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密不可分。在地名中蕴藏着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语言、地理环境的某些内在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湘西地质公园内居住着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古朴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与台地-峡谷、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淳朴、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共同造就了神秘独特的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涵盖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境内土家族聚居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既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和"名片",也是湘西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历史产物和地质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点部分土家语地名进行正确考释,既有助于还原土家语地名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地名伴随着拆迁、重建而消失,有的被洋地名所替代,地名的文化内涵随之流失,地名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则为保护地名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论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通过在微博、微信两个自媒体平台中搜索关键词"福建地名""福建地名文化",梳理自媒体语境下福建地名文章推送的频率、账号主体及内容类型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注重地名文化的数字化采集、视觉化传播及发挥青年同辈群体作用等地名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福建省及其他区域的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容州即今广西容县保留有许多壮语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壮汉民族的演化和文化交融情况,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论跨国民族地名的重合性与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北方有好多跨国居住的民族,如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蒙古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分别居住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族分别居住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韩国、俄罗斯。这些民族,分别经历了游猎、游牧及农耕社会。在他们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大迁徙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聚落地名文化痕迹,这就是地名的重合性与移动性。所谓重合性,即同一民族在异地分居,但他所命名聚落地名,却是相同的。这是北方民族地名文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在国际之间,还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西域历史地名文化的地位, 西域历史地名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及其阶段性特点, 西域历史地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其他特点和构成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自然的或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等)某些情况。所以,某种意义上,地名是人类发展的活“化石”。把回族与地名联系起来,探索回族聚居地地名,发现这些地名的细微之演化,这对于中国回族的来源、结构、分布,回族的军事生活和经济生活,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宗教传播路线,姓氏与人物,自然条件和风物特产的调查和研究,都会起到辅助作用。本文所指回族地名主要指涉及回族的地名。尽管它在地名的语言学如音、形、位、类等方面,同汉语差不多,但在地名社会性(语言地理的区域性、历史的继承性、时代性)上影响颇大,并形成许多具有回族特色的地名,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为了使其指代更加具体,在命名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借助修辞,因此考究地名的命名缘由和结构方式等,有助于我们发现隐匿其中的修辞现象。文章从语音、辞格、语义三方面对洪洞地名进行探析,分析其在命名过程中所用的修辞及其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洪洞地名的命名意图以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数字故事地图的历史人文内涵,是将纸介故事文本中的民俗要素作资料整合,编制数字故事地图,开展故事民俗和民众精神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数字故事地图建立在故事类型理论基础上,从故事文本中提取故事地名作为主要的制图要素,通过故事节日等相关联民俗要素取得史料联系和历史联系,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故事地名、历史地名、节日地名、今地名等不同类型地名之间的转换,以此整合民间文艺资料.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地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评估标准难以统一、保护制度不完善、开发利用手段单一等问题。基于湖南民族地区地名特征的分析,构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湖南民族地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体系,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提供参考。提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合力、公众参与进行地名保护。探索地名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地名伴随着拆迁、重建而消失,有的被洋地名所替代,地名的文化内涵随之流失,地名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则为保护地名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论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通过在微博、微信两个自媒体平台中搜索关键词"福建地名""福建地名文化",梳理自媒体语境下福建地名文章推送的频率、账号主体及内容类型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注重地名文化的数字化采集、视觉化传播及发挥青年同辈群体作用等地名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福建省及其他区域的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拉格 《西藏研究》2009,(4):18-21
文章通过对历史大背景的分析和珍贵史料的考述,对"卓仓"这一地名的由来进行了探讨,认为"卓仓"这一地名从最初的家族名称演变为一个族群及其区域的名称,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壮族及其先民,秦汉以后,内地汉族各民系先后进入柳州居住.从不同的地名,可窥探不同民族或民系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6.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多向视角,对壮语地名与泰语地名的构词方式、命名规律、遣词取向、文化内涵存在的同一性及变异性,作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认为两者同属"中心词+修饰词"类型的"齐头式"地名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性、共时稳定性、历时延续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表明壮族和泰族不仅是母语同源,而且他们的祖先作为古老稻作民族的岭南越人族群,曾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域里生息交流,历史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其中存在的差异,则是自秦汉至唐宋时期,他们随着历史演进和分化迁徒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和各自的国度里,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因素而变迁演化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和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语地名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是特殊的地理名称,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名借助语言成份表示地理位置。与此同时,地名又和地理、历史、民族、语言、社会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名又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地名的综合研究,早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施密德(1843-1901)就在其论著抑度日耳曼语亲属关系})中就提出了“语言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自从该理论提出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名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广泛的研究成果。美国语言学家帕默尔也曾指出:“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是齐齐哈尔市内聚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是齐齐哈尔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乡土知识是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知识应该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乡土知识来自一个民族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