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国家提出的"新丝路"和"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施,新疆的旅游业随之也有了新的机遇,且迅速发展。同时,与之配套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也日趋繁荣。具有新疆本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以新疆麦盖提的刀郎农民画为例,分析新疆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探讨如何把刀郎农民画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品纳入到新疆旅游品的市场开发中去。同时对刀郎农民画的生存现状及市场化策略进行分析,通过打造开放的创新平台,走民族特色研发等营销策略,来促进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刀郎农民画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寿、生态、民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商品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桂西北旅游纪念品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具有深远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从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的设计方法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郎庄面塑艺术为题材,以旅游纪念品为表现形式,以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切入点,提出山东地区特色代表——郎庄面塑作为纪念品发展的创新形式,立足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符号化,应用在旅游纪念品中.并且提出赋予郎庄面塑以文化寓意和故事性,从而将郎庄面塑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和发展,进行未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郎庄面塑艺术为题材,以旅游纪念品为表现形式,以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切入点,提出山东地区特色代表——郎庄面塑作为纪念品发展的创新形式,立足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符号化,应用在旅游纪念品中。并且提出赋予郎庄面塑以文化寓意和故事性,从而将郎庄面塑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和发展,进行未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因其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与草原文化,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欢迎与喜爱。特别是在近些年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热发展,带动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及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立足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如何有效开发出更多内蒙古草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宁夏民族特色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春阳 《回族研究》2005,(4):118-120
本文根据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宁夏回族文化的特色,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特色旅游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发展宁夏民族特色旅游的具体方案,并对此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旅游纪念品立足于地方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意包装设计可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本文以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文化符号,提出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旅游纪念品立足于地方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意包装设计可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本文以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文化符号,提出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辽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辽宁传统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再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内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机制的阐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促进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11.
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盘活武陵山片区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对于片区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提质升级,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优化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间,加强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拓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内外市场,强化以政府推动、精英带动和市场拉动为核心的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不断增长,汽车已经进入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在全国处于繁荣态势。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后开发效应"等优势,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自驾车旅游者前往考察、观光和休闲度假。但随着自驾车旅游者的增多,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驾车旅游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凉山州为例,通过调查了解凉山州自驾车游客的特征及其在凉山州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并针对凉山州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服务于自驾车旅游爱好者。  相似文献   

13.
全区"十三五"规划对旅游业进行顶层设计,广西将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少数民族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特色,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光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业将进一步与互联网结合,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景区打造独特的线上虚拟旅游系统,将有助于开拓更多的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虚拟旅游能抵消现实旅游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更有效地保护和推广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纪念品成为游客与东道主之间一种以"物"为媒介的关系纽带。而在民族旅游诸事务中,民族旅游纪念品成为众多因素和复杂关系附丽的"物品"。人类学对物的民族志研究以及所形成的知识谱系,在分析"特定物"方面具有范式意义。其中民族志对"物"所秉持的原则值得特别提示:有些东西可以赠送,有些东西可以出售,而有些东西不可赠送、不可出售,必须保留。民族旅游纪念品包含着以"民族"作为装饰的旅游纪念品的意义,关系繁杂,需要细致地加以厘清,谨慎地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5.
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心理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出现在这个红红火火的旅游市场中.根据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现实为依据,研究心理旅游的发展,以发现这种新颖旅游形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辽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辽宁传统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再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水田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人数较少,经济社会不够发达,在面临现代化的冲击面前,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正在萎缩和濒临失传。挖掘、整理水田人的歌、舞、节日、"腊渣酒"等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设想通过"直接开发"和"整体提升"两种途径与当下蓬勃发展的丽江旅游进行融合,在丰富丽江旅游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能使水田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寻找到生机和活力,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其旅游纪念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苏州旅游纪念品中,尤以丝绸类纪念品最具苏州特色。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包括服装、服饰配件、装饰品等;而花卉、马具和传统纹样等是构成苏州旅游纪念品的主要题材。苏州旅游纪念品作为连接游客和苏州城市的重要纽带,其设计效果和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地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和发展策略进行浅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西南地区彝族(Sani)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装饰被使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以探讨"民族"是如何被装点在民族旅游活动当中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内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机制的阐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促进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