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指的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和生产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热内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呈现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当今社会,民族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本文对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历史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当今全球化文化的影响下,给予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可以对知识文化给予正确的认识,可以对传统文化更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文化是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对保护他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研究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井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本文从差异性消费入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民族,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总是会因为各自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而表现相对应的态度,也就是审美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大地域,各主体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又相互影响交融,在审美意识上具有了一定的共同性,比如对"天"的崇敬、对某种自然力量的膜拜,这种现象,在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来诠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观及其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人们使用毡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穿衣戴帽到日常所用,羊毛毡都是新疆农牧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新疆最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花毡和哈萨克族花毡都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传承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文古典文献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古籍文献不仅是认识和了解中国诸多宗教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文字依据,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应用及思想开放与文化兼收并蓄的见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发展中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借鉴作用.社会教育是民族民俗文物的基本功能之一,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是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对如何提高民族民俗文物的展览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增大展览受众范围,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为我国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事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用民族文化为载体的原生态民族歌曲,属于我国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具备了不能被任何文化顶替的文化特点.对原生态民族歌曲的文化特点和各种唱法研究剖析,目的是建立原生态民族歌曲差异化于其他音乐形式的"各种民族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民族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通过梳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可取的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个案,通过对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民族社区精英、政府、民间社团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11.
畲族是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保护价值。因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针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民族,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总是会因为各自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而表现相对应的态度,也就是审美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大地域,各主体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又相互影响交融,在审美意识上具有了一定的共同性,比如对"天"的崇敬、对某种自然力量的膜拜,这种现象,在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来诠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观及其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献典籍,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长期传承延续过程中,它们发挥了积极进取、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民族古籍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往往代表着一门学科、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事实和历史走向.发掘整理民族古籍是我们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物质文明和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现代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博物馆是进行民族历史文化藏品以及民族风俗展示收藏和展示的有效途径,其藏品征集是进行文化藏品收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结合地区实际地域文化情况进行民族藏品征集、迎合未来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征集以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使其得到保护和继承等措施,旨在促进民间博物馆藏品收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中社区自主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自主作为一种旅游发展中的特殊方法,强调社区居民的利益优先权和决策参与权,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社区自主构建也完全体现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和保护.由于受条件局限,社区自主还需要政府在管理、规划、人力资源、资源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民族多信仰萨满文化,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历来如此。作为原始文化,萨满文化在当下的许多作家笔下有所反映,在乌热尔图、迟子建、郭雪波、朱春雨、胡冬林等作家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他们的作品再现了远古的历史记忆,刻画了萨满人物形象,并且对生态安全给予深切地关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人们使用毡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穿衣戴帽到日常所用,羊毛毡都是新疆农牧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新疆最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花毡和哈萨克族花毡都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传承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社会,虽然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护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实现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适当鼓励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潇 《民族论坛》2010,(2):11-12
<正>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围绕"文化湘西"、"文化大州"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一是制定颁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定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