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民在对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上呈现出对制度认知的匮乏性、权利意识的淡薄性、冲突应对方式的趋消极性和暴力性、功能意识的工具性、社会参与意识的缺失性、社会公平感的低落性等特征。在这一新的制度实践中,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偏低,且受农民的主观体验的显著影响。在所考察的一系列主观体验因素中,对制度的认知、公平意识和对冲突应对方式的选择与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正相关,权利意识则与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与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研究不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相对“被忽略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本研究对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以往相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交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休闲娱乐活动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层面,具有现代色彩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同时研究发现,在对待国家公共政策的态度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休娱乐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国家公共政策越趋向给予消极的评价,而农民的社会交往情况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阐述了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并对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闲暇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随着吉林省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日益凸显。针对农民闲暇生活的时间、空间、主观意识、活动内容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制约农民闲暇生活提升的主要因素。对于引领农民正确的闲暇生活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基本理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活动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构建和谐的方式生活,本身就体现出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从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定义、要素与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必要和内涵.又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内涵探讨,得出结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民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但精神家园日渐衰落.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农村垃圾问题与垃圾成分和处理方式密切相关,而农村垃圾问题的解决和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密切相关。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国家道德倡导的"合意",使得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以在自然环境与乡村社会之间得到均衡处置。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国家道德约束在农村撤出,导致村民随意丢弃垃圾和垃圾围村等环境问题。而国家介入农村垃圾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践,却悬置了农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带来农民环境责任感消失、农村垃圾治理不彻底等问题。新时代农村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构国家与农民的合意性合作关系,建构基于"五个基点"的垃圾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时下,臧克家的诗学理论研究有所忽略.但其生活诗学理论,蕴含着臧克家对生活本真、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与诗歌之间艺术关系的体验与理解,包括创作论、美学论和诗歌评价等.生活诗学不仅显示出对诗歌创作本身及诗歌理论把握的准确性与学理性,尤其是在数字化媒介时代,更能昭示当代文学创作中生活本体的贫乏与缺席、文学创作的异变与症候,是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参照与标榜、文学反思的立场和准则.  相似文献   

9.
李时学 《东南学术》2021,(5):232-239
生活剧院用戏剧表演政治,让政治贯穿戏剧创作,又在政治理想与戏剧美学中追求并实现非压制性的新生活.剧院戏剧活动中的政治、戏剧与生活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其戏剧活动与社会运动、生活方式之间的互渗(如戏剧的政治化和生活化,政治与生活的戏剧化等),使得生活剧院独树一帜.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阐明剧院的戏剧性格、政治品格及生活风格,进而把握其融汇戏剧、生活与政治的戏剧学机理及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不等同于城镇数目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也不意味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2010年对四川省成都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为例,分析农民工生活方式的状况,指出劳动就业方式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实现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应扫除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极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5-29
后期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用法,而语言的用法是由语言游戏决定的。可以把生活方式视为语言产生意义的语境条件。因此,生活方式是人类语言产生意义的源泉。剖析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探究生活方式与语言游戏的建构、生活方式与主体间性语境的建构、生活方式与语言语境意义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的生活方式语境建构问题。与其说意义就是使用,不如说使用就是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兵 《理论界》2009,(1):10-11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于城镇,.政府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探索适合农村的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主要表征是主体性提高、文明性增强、精神需求增长、精神感受良好。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精神生活特性低下、精神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为农民参加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开发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特性创造文化条件;积极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生活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 ,生活方式现代化也是矫正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倾向之必需。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层次 ,但长远目标更为重要 ,它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进步性、个性化、变动性与适应性、科学化、道德化以及审美化等方面的要求。而要建构现代生活方式 ,则应从培养生活主体积极的生活精神 (生活心理、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入手 ,让每个生活主体在扬弃当前生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 ,并由社会通过监督管理和各种引导措施对全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建构起现代生活方式 ,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5.
陈柏峰 《学术界》2008,(1):294-298
贺雪峰教授的新著<乡村的前途>,为当前中国农民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即"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消费经济时代,这种生活方式看起来像一种乌托邦.但在中国当前语境下,这种乌托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农民生活的底线希望.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美好生活向往息息相关,人口老龄化战略背景下,客观认识并积极应对生活方式变化对老年福利的影响尤显重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文章通过对北京地区778位老年个体调研数据,并借助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当老年人“被迫”减少外出次数甚至变为居家不出时,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显著降低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上述不利影响:当个体感受到更高水平社会支持时,更倾向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生活方式变化对主观福利的负面影响将减弱,反之亦然。因此,提高老年群体主观福利状况需与积极老龄化战略相结合,在制定并完善突发事件中针对老年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外在社会支持与个体积极应对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休闲娱乐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乡村社会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传统社会时代的英国被人们称为"快乐的英格兰".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既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乡村的礼庆娱乐和宗教节日娱乐两方面进行考察,探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休闲生活状况,可透视英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从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入手,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传播对农民参与体育态度与行为、农民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社会距离、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社会覆盖面、农民体育娱乐与生活方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显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农村领域、在促进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志 《理论界》2011,(8):37-39
在全球低碳浪潮背景下,低碳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城市人应对环境变化的自觉行为,是人之本真追求与道德关怀的现实叩问与对话。从狭义城市生活方式角度来看,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建构需要把握、理顺好低碳生活与消费、休闲生活方式的关系,并以此寻求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正徘徊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何去何从,存在诸多变数。在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小农与市民是分野的,生活在农村的小农必须经过市民化改造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中国农民市民化有其特殊性,庞大的农村人口不能都涌入城市,采用就地市民化方式可能更切合实际、更卓有成效。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讨论小农前行的进路和归宿可以看出:时下中国小农正趋向终结,将分化为城市市民和居村市民,其中居村市民主要包括居住在农村城镇、集中社区的市民和市民化农民或职业农民。国家的市民化政策不仅要安排好农民工和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还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理念大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使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过上与城市市民等值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