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阶级”一直是我们切分人类社会的理论之“刀”.我国、欧美学界对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争论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阶级”与阶级的“名实”问题、“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阶级”的形态问题、“阶级”的界限问题,等等.我们认为,首先,只要人群分类的条件存在,阶级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理论的“阶级”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毕竟它的发生场景主要在欧美,我们不能总是抱着过去那些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的理论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2.
文明是人性的存在内容,古代文明是古国心灵的律动.史学界对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研究中,遵循剩余→私有→阶级→国家=文明的模式,在这个直线上升的固定化模式中文明的实质脱离人而被转移为国家的存在;文明的起源渊于"剩余"而成为私有制的产物;文明的形成在于社会的分化而成为阶级争斗的结果.这个模式的"底线"是阶级矛盾,根本的问题是文明脱离了人.文明脱离人而将文明等同于私有制、阶级、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研究中会出现许多误断,也不能揭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的状况.文明脱离人,多元、博大的古代中国文明将成为单一的僵化的文明,充满东方人文情怀的文明将成为无人文意蕴的野蛮文明.呼吁史学家们从泛阶级论的无意识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与情怀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3.
王森 《南方论刊》2007,(8):11-12
本文以恩格斯关于"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观点为基础,举例论证了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起源、观念及价值,以及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又具有其道德的共同点,最终得出恩格斯的创见即道德归根结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当时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不具有永恒、终极、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  相似文献   

4.
教育规律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难题,而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回应,这一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且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研究.本文通过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提出的背景分析和理论本身具体内容的介绍,试图接近和还原这一理论的全貌,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价值进行探析.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凸显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开启了教育规律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影响了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价值理念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国家价值理念有效的实施;必须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完善国家和社会价值理念,使其规范并彼此和谐,形成合理的个人和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7.
应当从阶级划分的目的和阶级划分的标准两个维度来重估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标准依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冲突本质的一把理论钥匙,其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无产阶级彻底摆脱被剥削和统治处境的有效理论指引;在当下中国,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其阶级划分的标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予以缓解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状况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冲击了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作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广泛出现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白锐 《中州学刊》2001,(4):64-66
个人发展、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追求中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发展构成人类解放的实质内容,而阶级解放则是其中的阶段性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杂糅的多元价值观时代,对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塑造是必要的、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然而,在取得良好成果和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向纵深发展的因素依然顽固存在。情感元素作为一种关注人的情感及情绪,旨在培养"完整的人"的人本理念,若按照其要求和指导,创设良好的情感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培养过程中设置遵循情感元素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在活动中;提高情感培养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民众的情感中,在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瓶颈问题上,或可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阶级"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核心观念,无论在观念形态还是在实践层次上都整整影响了中国大半个世纪.传统上对"阶级"概念的理解来自列宁的定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概念并没有作出完整的定义.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本意上的"阶级"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列宁的定义有无问题?本文对此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阶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探讨的中心,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简述其阶级理论的观点,以此反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坚守继承、完善发展或修正颠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党的执政规律是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与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的辩证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规律.认识党的执政规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把发展做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理论创新的统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为此,和谐观念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传输政府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整体意识、达成专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执政理念反映着执政党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执政党党性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秉持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关系到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明确执政理念的阶级性,对于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些西方学者“无阶级的神话”与阶级分析“死亡”的论调掩盖了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异化关系,没有从经济根源来分析社会群体状况.没有经济平等而空谈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只不过是一种构建空中楼阁的幻想.以美国“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社会运动一再证明了当代世界阶级的在场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对于透析资本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垄断资本的剥削本质,进行社会公平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消除阶级差别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