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术界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人格特征的分析,没有深入地探寻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缺乏理论根据.从人格精神的角度分析墨子思想,挖掘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根据,以此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是:贵义是墨子人格精神的核心;天志是墨子人格精神的终极依据;兼爱是墨子人格精神的道德总纲领;重利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墨子人格精神正是通过内在的贵义尊天的精神与外在兼相爱、交相利的品质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学术界侧重于墨子人格特征的研究,对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考察不够.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通过探究墨子人格精神的多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中国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源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作为道德原则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存在。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天,其内涵的确立及发展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为人格之天到义理之天的转变,第二次为心性义理之天到现代道德形上学重建。通过对人格之天、心性义理之天在道德原则合法性问题上的作用及自然之天对它们存在地位的冲击的探讨,可以揭示出天作为伦理合法性基石的深层理论矛盾,而这一矛盾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当代道德形上学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该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性品格的培育。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公民性品格培育之要义,为公共价值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选择。在濡养国人公民性品格的思想资源中,墨子思想可谓是最佳资源之一。其根据在于,国民人格多是遵循儒家的君子之道,即儒家君子人格是公民性品格塑造的基础。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差异恰恰是两者能够形成互补的前提;两者的共通性使得墨子思想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国人人格内部,实现融合与对话。儒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决定了墨子思想能够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接,最终对国民公民性品格塑造形成补益。  相似文献   

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朱熹哲学中人格神的成分常被人们所忽略乃至否定,实际上他的天的三种含义中的"主宰天"即是对周初宗教的"上帝"的继承。朱熹的主宰天具有鲜明的内在性,这使其常被义理天和自然天所掩盖。然而,朱熹仍承认神人间的人格性的交流和沟通,但由于"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这主要是通过孔子信仰的中介来实现。利玛窦虽然看到了主宰天、义理天和自然天的不同,但他将儒家的主宰天、上帝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无疑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和墨家以天为本,孔子和墨子都恪守天命论,不仅断言人命天定,而且都积极祭天。然而,孔子与墨子所讲的天及天命论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具体表现在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孔子之天是先天的,墨子则是后天的;孔子之天是一次注定的,墨子则是数次注定的;孔子强调上天的随机,墨子注重上天的因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上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二人对命的不同对待:孔子认为天命不可知而畏惧天命;墨子坚信天命可知而顺应天命。孔子和墨子的天命论对后世产生了不同影响:一坐待,一进取;一等差,一平等。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功效注定了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子从"兴天下之大利"出发提出了民本思想。墨子的民本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爱民利民是民本的题中要义;尚贤使能是民本的可靠依托;兼爱非攻是民本的价值选择;天志明鬼是民本的终极依据。墨子民本思想维护的是百姓切实利益,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9.
作为孔子的后学,墨子继承、发展并超越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同孔子注重先天道德论的倾向不同,墨子更注重后天形成说;在理想人格问题上,较之孔子的“圣王”,墨子的“兼士”具有更多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在义与利、人与我、志与功的人生矛盾上,孔墨的思想虽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其根本精神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一书,为墨翟所开创的墨家学说的代表作,其文有自己独特的体裁与格调。意显而语质,注重义理,崇尚实用,其立意合天志,其立言有三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而《墨子》之文行文表达上及文体分类上的一些重要特征,也能体现出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文学观念。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梳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墨子》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墨子.非攻》中。笔者从墨子"尊天事鬼"的哲学观、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墨子本人的阶级立场等三个方面,对墨子"非攻"战争观形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他的战争观,不仅与当前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相一致,还为"消霸权主义"提供崭新视角,更有力地批判了和平主义思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喜禅,使其人格品行平添保障,居官书<戒石铭>誉满天下,有"吏不悦,而民安之"的惠政,居世持学者式的公平公允而超然于党争之外;其诗之禅悦衷慕荆公又施敬东坡,禅行禅悦的"茶客"形象,吸引同辈人后来者氤氲成一种"诗社"氛围,恰便是诗发生的优渥前提;其诗学诗主张明晰而肯定,"夺胎换骨",谋篇得法,"点铁成金",锻炼有术,令初学新人可得门径,循法入室,诗学史上影响深远;立足于发展史审视,生机盎然的诗一经成"法",则必为"法"所囿,形成新的束缚局限,江西诗派所呈示的教益、教训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尽管对于墨子思想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墨子"为民之利"思想是墨子思想形成的关键原因。《墨子》一书及相关史料揭示了墨子毕生在想方设法为民众着想,其最核心的目标便是实现"国家、百姓、人民"中的"人民"之利。  相似文献   

14.
墨子在向弟子授业的过程中和向世人特别是向王公大人传道的过程中 ,坚持“必强为之”的施教态度 ,弘扬了强力进取的奋进精神 ,终使墨家成为一代显学。但是“劝爱”不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通途 ,忽视教育的阶级性 ,终使墨子的愿望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5.
墨学在战国之初蓬勃兴起,吸引了大量信徒,成为一代显学,这绝非偶然,而是切实反映了时世和小生产者的心声,当然,也和墨子的个人特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以侠客自居,始终保持高昂游侠豪情,这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巴蜀侠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巴蜀地区自先秦以来民众就显得剽悍劲勇、质直好义,表现出原始朴素的侠义意识。秦汉以后,在中原秦赵燕等地豪侠文化的影响之下,巴蜀地区形成以地方豪强为特征的豪侠文化,盛极一时,延绵至隋唐。这样一种浓郁的豪侠文化氛围,对青少年时期李白的性格与个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豪侠的行为特征,并影响终生。  相似文献   

17.
"节用"观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用、民利是墨子节用观的原则,节用、节葬、非乐是墨子节用观的重要内容。墨子的节用观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建构,突出地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以其思辨且极具审美情趣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宋明理学理想人格的基础。在"义利"关系上追求对物质欲求的超越,在人格模式构件上,"以诚为本"涵摄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独立意志。从思想史而言,其人格模式之意义表现在促使圣人平民化,倡导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格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体而言,其学说包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的类型、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反思及厘清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主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论了他的治国理想。这些理想的实现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理论上,柏拉图以理式作为真的基础,以正义作为善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上,他认为人们应从小接受教育,作一个正义的人,培养良好的品性,高贵的灵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城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不实行正义,在灵魂转世之后,必受神的惩罚,神是保障正义得以行使的外在手段,同时神也是本源,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理想国可以实现,本体可以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