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亚洲史料研究中心是村山富市首相在任期间提出的为加强世界各国认识、了解日本而设立的。考虑到并不是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可以到日本的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国文学馆以及战史研究室资料室、外务省外交文书馆等史料馆直接查阅史料,日本政府决定建立上述文书馆的史料电子资料库,并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开放。日本政府还打算与亚洲各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来的同样的电子史料网并网,成为各符其实的亚洲史料研究的资料库网。目前该史料中心开放的史料,有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国立公文书院所藏人事档案以外的公文史料、外务省外交文书…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些右翼媒体眼中,这群出身中文进修班的外务省官员的一些言行被当作对华软弱的证据,他们甚至被视为"中国间谍",被批为施行对华"朝贡外交"。就在不久前,日本内阁决定任命驻土耳其大使横井裕为新任日本驻华大使,木寺则将转任日本驻法国大使。5月中旬,横井裕与木寺进行交接。这是时隔6年,日本官邸首次从外务省的"中国学派"(China School,也称中国帮)中提拔干部担任驻华大使。  相似文献   

3.
15年前的1972年9月29日,我在东京的外务省研修所的所长室里正凝视着通过卫星转播的北京的情景。日中两国签署联合声明,一致同意结束两国间的长期空白,建立新的关系,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对于在外务省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的工作、盼望这一天到来的我来说,这情景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同时,  相似文献   

4.
我与有泽先生的初次见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10月。战后不久,我在外务省调查局任书记时,初次拜访了当时疏散到东京西郊浅川的有泽先生,邀请他参加战后经济问题研究会。当时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参加了这个研究会。该会于1946年春  相似文献   

5.
加贺山国雄生于1917年,东京大学农学部毕业。他次年到农林省后,先后担任过农政局农产课长、农地局计划课长、大臣官房审议官和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长等职务。现任农林水产技术情报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亚洲历史史料中心是村山富市首相在任期间提出的为加强世界各国认识、了解日本而设立的。考虑到并不是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可以到日本的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国文学馆以及战史研究室资料室、外务省外交文书馆等史料馆直接查阅史料,日本政府决定建立上述文书馆的史料电子资料库,并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开放。日本政府还打算与亚洲各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来的同样的电子史料网并网,成为各符其实的亚洲历史史料研究的资料库网。  相似文献   

7.
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青山学院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教授伊藤宪一是一位著名外交评论家,又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国际政治学者。他1938年3月7日生于东京,由于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便对战略、外交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9年通过了外交官高级考试。1960年从一桥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外务省工  相似文献   

8.
全球性问题与日本的大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随着大国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下降和世界总体和平形势的发展,各种危及人类生存和福祉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环境、粮食、毒品、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课题。急欲发挥全球性作用的日本在这些问题上积极参与、异常活跃,并力图在诸问题领域取得主导地位,显示出具有较强前瞻性和进取性的"大国志向型"的外交姿态和政策倾向。为加强在全球问题上的信息收集、政策制订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日本外务省首先加强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业务领域的划分、职责功能的强化。1993年,外务省将联合国局改编、扩充…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前 ,日本的政治家、外务省以及国民都认为日美同盟是冷战条件下不得已的选择。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这种认识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已经不再怀疑坚持日美同盟本身只是作为一个外交目的。虽然冷战结束及海湾战争以后国民意识的变化被人们经常论及 ,但几乎没人提到外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外务省官方文件《外交蓝皮书》涉华部分内容的变化,既能反映出日本对华外交政策及两国间关系的变化情况,也能客观反映中日两国外交互动行为中日本对华认识的变化情况。在国家形象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下,以Nvivo12软件作为文本分析工具,对1991—2020年日本外务省《外交蓝皮书》涉及中国部分的内容进行质性编码分析,编码结果从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结构性认知视角全方位呈现了在此期间日本外交界对华认知的内容和随之建构起的中国“身份标签”。在地缘结构层面,《外交蓝皮书》认识和观察了中国国内的发展情况、中日互动过程和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行为,关注重点集中在中国的实力基础、中日互动机制以及中国的国际意图三个方面。在身份建构方面,《外交蓝皮书》建构的中国形象有空间、时间和道义三个维度,空间维度上,中国的身份既是“矛盾对象”,又是“联手管控矛盾者”;时间维度上,中国作为“合作者”的身份定位随着日本自身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道义维度上,日本的对华认知呈现不稳定的趋势,存在“知觉不一致”的疑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