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摆脱“安全困境”、保障国家安全和堆护和平的手段是均势和威慑。自由主义则提出了世界政府理论、集体安全理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等,他们强调影响和平的因素包括田内政治结构、文化与价值现;发展经贸关系可以使得困家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从而减少战争;健全国际安全机制以防止国际冲突和维持和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理论对于解决大国间的国际安全问题不无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与崇尚武力,奉行“丛林规则”的西方文明不同,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讲“和平”、“和为贵”,奉行与人为善、以邻为伴,以理服人,以德化人。深入开掘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资源,对维护世界和平,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构建和谐世界和“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明新秩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美国及北约悍然轰炸南联盟,危及世界和平的残酷现实,就人权保障与世界和平的关系、人权的国内保障及国际法原则进行分析、论证,批判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武装干涉别国内政、肆意践踏国际法准则的暴行及其人权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阐述世界和平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和平观”是对当今国际社会深刻思考、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理论结论。邓小平的“和平观”内容丰富、精深: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和平的终极目标是促发展;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和平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理论突破,体现了邓小平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强烈的务实精神。这一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内提出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则大力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此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在21世纪初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崭新范畴,从而也为我们确立富有时代内涵的进步和平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哲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6.
和平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主题,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的阴霾一直笼罩世间;到了当代,战争之火没有熄灭,反而时有点燃。为了让和平永驻世界,政治家用流血的双脚行进在通向和平之路的荆棘中;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世界和平的大计,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太空。汉斯·摩根索(1904—1980年)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  相似文献   

7.
均势是个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操作复杂的国际战略,从近代以来它一直为西方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所推崇,因为他们相信均势能够给“自然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带来和平愿景。本文对国际国内学术界关于和平与均势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均势的功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关于均势与和平互动解读的得失作一个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与世界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德国百万大军的进攻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颠覆,苏维埃俄国需要和平的环境,以保障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颁布了《和平法令》,实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平法令》及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制定《和平法令》和实施和平外交的过程中,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和平学说,创新了世界和平的理念,提出了奠定世界和平基础的原则,为人类的持久和平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导致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大了战争的代价,也提供了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工具;冷战后,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关系重点由政治、军事转向政治、经济,经济相互依存对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但经济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是新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制定内部方针、政策和外部交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影响世界总体格局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和平与发展”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和平研究的成果,吸收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的成果,系统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学,来指导和平实践,这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改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的形象以及促进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建立和谐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条件。这一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主题是大势所趋,具有客观性。中国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性大观念。坚持和丰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走和平兴起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相互依存的深度,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制约了霸权主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发展,一些新的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并为广泛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世界上的“海洋强国”有不同的模式,关于什么是“海洋强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海洋强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国际国内也有不同的思想、理念和理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该汲取世界上“海洋强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海洋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为了当今海洋中国、也为了当今海洋世界的文明、正义、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出的正确的理论抉择.  相似文献   

1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然而,在目前情况下,世界和平之路仍然显得艰难而曲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时刻面临局部或地区战争的威胁。其中,世界各国国情的不同及其多样化所导致的人权问题,就构成了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在世界各国国情多样性的背景之下,促进世界各国的人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就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解决人权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是真正能够在各国国情多样性背景下促进各国人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世界和平问题是每一个关注国际政治的作者都要涉及的问题。追溯和平问题的源与流 ,康德和威尔逊是两位典型代表。本文拟从人性论、战争观、实现永久和平的方式、现实性程度等多个角度出发 ,对二者的“和平观”进行比较 ,从而对二者的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更加认清把一国政制与和平与否关联起来的观点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和平的论题是关涉到生存论层面的论题,道德与政治在生存论上的原初同一性,使西方政治哲学立足于伦理这一基础与视阈建构世界和谐秩序理论成为可能。古典哲学以“自然正当”推出城邦内外的和谐,康德哲学则以实践理性原则规划了世界的“永久和平”。但是,“自然正当”与“实践理性法则”的形而上学性,使西方传统的永久和平观念沦落为空洞的政治宣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念诉诸物质生活领域,从而他的世界和谐秩序理论的伦理之维具备了现实而可靠的基础,构成了对传统永久和平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际环境对任何国内战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国际环境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更是如此.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实践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视野.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在总体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美国是中国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因两岸主体性因素、其他国际力量以及国际法律与制度等诸方面的影响,美国因素存在局限性;应该关注美国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在深层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上存在复杂的博弈互动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形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 ,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 ,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从 2 0世纪 90年代到 2 1世纪前期 ,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在漫长的过渡时期中 ,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格局转移中的作用。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过于专注权力竞争 ,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增大。如果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 ,就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 ,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1959年,北欧挪威奥斯陆大学成立国际和平研究所,出版专业学术期刊《和平研究》,标志着国际和平学的正式形成。迄今为止,国际和平学的研究已成为欧美及亚、非许多国家的重要学术领域。然而,作为学科专业性的和平学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为此,迅速展开中国和平学研究,建设中国的和平学体系,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时,尤能呈现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今年3月28日江泽民主席在与玻利维亚总统桑切斯会谈时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屯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是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我们愿与世界人民一道,继续为此作出积极的努力。”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研究当代世界和平稳定的各类因素;深入挖掘悠久历史传统中的中华和平文化的传统资源,从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现代发展,必然是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此当是中国和平学建设与发展的时代使命。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跨学科的和平学研究工作,拟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层面对于中国和平学的建设提出初步的构想,并计划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国和平学研究论丛》,组织编纂《中国和平学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