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公平的指涉领域很多:从横向视角看,公平可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社会公平;从哲学视角看,公平可分为道德公平和伦理公平;从功能视角看,公平可分为事实公平、做法公平和制度公平;从实质和核心视角看,公平可分为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从过程视角看,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目的和手段视角看,公平可分为实质公平和程序公平;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公平又是代际公平。从抽象意义上对公平所指涉的上述七个领域展开分类考察并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深化对公平本质的认识,也便于我们对公平理论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化的理性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争论屡见不鲜,对公平、平等、均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等概念的界定不清使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公平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国现代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实际上,高等教育公平是一种仅包含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的相对公平,是遵循补偿性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的差异化公平。政府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力量,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保障公平理念的贯彻执行,即保障公平政策的连续性,以高等教育分流为重要手段,配合就业引导,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公平。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公平包括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学前教育质量包括宏观的系统质量与微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超越公平与质量 本身,深入其内部结构,通过分析与研究显示,公平而有质量呈现辩证统一的复杂关系,具有如下丰富的内涵和属性:公平与质 量兼顾的同时也蕴含先后之分,重点是程序公平而有个性化质量,公平蕴含了质量的要求,质量是公平基础上的质量,公平而 有质量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基于以上理解和我国国情,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是:深化 学前教育政策主体公平而有质量的认识,通过程序公平实现可接受的结果公平,构建学前教育的系统质量体系,明确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内容,构建切合各地实际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相似文献   

4.
公平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稳定而个性化的反应,尤其表现为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从公平敏感性出发,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关于婴幼儿公平敏感性及期望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婴幼儿公平敏感性及期望发展的年龄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指出未来婴幼儿公平敏感性及期望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者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推动婴幼儿公平敏感性及期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从公平理论的视阈来看,某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原因可归结为:结果不公平是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程序不公平是人才流失的潜在因素,交往不公平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应对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学校就必须努力实现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交往公平。  相似文献   

6.
税负公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负公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文化道德观念和习俗下,其公平观念有所不同。而公平原则的关键在于公平标准问题。税负公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税收所实现的竞争环境的公平和竞争结果的公平。我国的税负公平的税收原则在税制改革中有所体现,但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没有教育公平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很广泛的概念,关系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协调,而在这个视角下的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本文通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论述,呼唤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并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出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个方面。科学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对实现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教育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瓶颈。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以基础教育为着眼点,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公平与道德公平是马克思公平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从生产方式出发,马克思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的不公平性展现了其经济公平思想,并从伦理学的角度构建了道德公平体系,提出了道德公平的终极追求——人类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1.
公平敏感性反映的是个体在公平问题上的个体差异,在公平理论以及组织公平感的研究领域是新的热点。文章介绍了用于测量公平敏感性的公平敏感性量表和公平偏好问卷,以及影响个体公平敏感性的因素。介绍了国内外人格特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对于公平敏感性、人格特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配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分配公平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追求自由与平等是其分配的价值基础。社会分配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分配,而更应包括非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要实现社会分配公平主要是依靠制度的正义创设与安排。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中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的期盼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也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一个时期,要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这是由于公平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教育是否公平就成为社会发展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体现之一。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是制度安排引起的不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应从改革教育投资制度,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建立弱势群体补偿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公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认识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了,需要重新认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初次分配不仅讲效率,也要讲公平,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调节使人们对自己的收入相对满意,通过发挥财税机制的调节作用以及发展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公平的定义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社会不公平的三种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提出了现阶段可以从创建和谐的税收体系,合理调节二次分配,缩减收入分配的差距,消除行政垄断,建立新型医疗制度,特别是在农村医疗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创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基于3 109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对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与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1)起点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外在因素对个人收入的重要性、受到过歧视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对基础教育、就业、公共医疗卫生公平的认可程度越高,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2)过程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受到过不公正对待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对腐败现象可容忍程度越高、参政议政能力越强,对市场竞争环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公职人员廉洁满意度越高,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3)结果公平对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居民对收入与付出相比满意度越高、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水平越高、对物价上涨的可承受能力越高、对同工不同酬的认可程度越高,则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居民的健康状况越好、工作经验越丰富,其初次分配公平满意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9.
法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被作为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直至近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对分离后,法对利益进行平衡协调的功能才得以复归,公平就是衡量法之利益分配正当性的标准。作为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博弈中形成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在承认市场主体竞争能力存在实质差别的基础上,对民法的形式公平观进行了矫正,形成了独特的集基本需要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为一体的复合式公平观,从而实现了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这种复合式的公平观对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问的利益分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由于教育公平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时代和社会的教育公平的绝对定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指导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为此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为核心,构筑了以全面发展原则、平等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补偿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教育公平观,用以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