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1):22-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基础。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针对性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1,27(4):17-20
唐代曲江游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深受长安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哺育和影响。研究唐代曲江游赏文化对当代都市生活方式、都市城市规划以及都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6,22(4):14-19
从《忆长安》等唐诗证明,在唐代诗人的城市印象中,唐都长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曲江,因为曲江系盛唐文脉所在,那里有全体长安人共同参与创造的崭新而又开放的文化。龙首原是唐长安城的龙脉,曲江是唐长安城内最大的湖池,构成长安城的水脉。曲江之所以能成为唐长安城文化中心(文脉),是因为她正位居唐长安城的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胡风"──之一《胡乐胡舞》谢生保我国古代把西北边地和西域诸国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胡人之称,起于何时,本人无考,据《辞海》"胡人"条中注释说:"《史记·秦始皇纪》引贾宜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5):36-4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应对世界问题的理论构想。理论构想只有具备现实基础,才能不断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本文从哲学三大元理论存在论、意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水平上的"类存在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结果正逐步成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方法符合思维变革趋势。在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共同价值理念,坚持尊重融合共同建构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代审美文化既是现代都市生活之果,又是现代都市生活之因。对于丧失个性,人云亦云,不负责任之类的“城市病”的产生,当代审美文化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当代审美文化也成为现代都市人表达病态、逃离、怀旧、寻找等特有精神状态的一种寄托。为了改善当今都市生活状况,必须重建当代审美文化。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力对于公共领域的干预和操纵,拓宽公共空间,增进合理的社会交往,还都市一片自由、开阔、明净、静谧的天空,这才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应为之事和可为之事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服饰管窥唐代文化王仲纯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文化宝库中的壁画、雕塑、遗书、帛画、出土文物等载有大量的服饰形象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其中唐代资料尤为丰富。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213个是唐窟,3390身塑像中670身是唐代塑像、此外还有45...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1):1-4
对国家而言,世界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共同分有的世界。无论国家或者具身的人如何意识,世界不以文化环境、国家空间、信仰类型、主观愿意为转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不是形成这样的、就是那样的命运共同体。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共生性是主体间的客观事实。觉解何以走出当代裂解式发展的人类困境、觉知何以建构基于组织形态的主体间性、开示何以通达文明间发展对话的整体人类观,共同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霍秀媚 《探求》2011,(4):28-35
广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其商贸发展源远流长,唐代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朝时又具有“一口通商”的独特优势。新中国建立后,又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唯一举办地。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商业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千年的商业繁荣,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业文化,其特征表现为:务实低调、开发包容、灵活变通、追求和谐。当前,广州提出要建设世界商贸中心,就必须克服广州商业文化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培养合作精神、强化诚信意识和拓展世界视野,实现广州商业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宝珊 《社科纵横》2007,22(6):126-127
简述了秦汉至魏晋时期北方乌桓的历史发展,指出乌桓是最早杂居于北方胡汉过渡带的游牧民族,与匈奴、鲜卑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在魏晋时期成为杂胡的总称,并最早完成民族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宇琪 《社科纵横》2007,22(12):112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壁画又是唐画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可大分为二大类一般性质的壁画和佛教壁画。佛教壁画又分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和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的两种形式。正确认识唐代的壁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绘画的真实面貌和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共同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等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海德格 尔、列斐伏尔、赫勒分别从"日常共在的共同体"、"日常生活异化的共同体"、"日常生活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日常生活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耿芳兵  吕明洋 《创新》2019,13(4):30-37
城市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命题,二者同根同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探讨,启发了城市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文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生产、人与社会三组关系模型,勾勒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自然、生产和社会三重向度。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阐明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延续关系的同时,昭示着城市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对象的趋势,启发了城市研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出场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黎浩元 《探求》2012,(1):27-32
从城市团组化的视角看,广佛肇三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出群落化、大区化、轴心化、联盟化的特点,突破城市间行政区划和市场经济的壁垒限制,发挥各市比较优势,在更大空间展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新型的城市共同体、一体化城市群或“现代城邦”。广佛肇三市一体化发展应当加强区域协调,制定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技术标准,建立高效灵活的区域调控机制,构建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要以繁荣珠江文化系城市群为引领,明晰三市一体化发展的文化理念,以三市一体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珠江文化,以广府文化品牌强化三市文化共建。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只有立足人类文明形态转换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域,才能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时代内涵、人性根基、价值旨趣,进而充分彰显其文明价值与世界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处境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性根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室韦是在我国北方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民族,族名始见于北魏,历经隋唐五代,直到辽金两代后才不见于史籍。室韦在历史上已形成地域连片、同一族名、具有多数部落使用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习俗的部落群,属多民族共同体类型。各部落的经济类型有差异,它们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少,这表现出了部落群的松散性。部落之间也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由于各部落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其经济类型也不同。从北魏至唐代,室韦的经济类型可分为三种:一、半牧半农经济类型;二、半猎半牧经济类型;三、森林狩猎经济类型。 确定一个民族的社会性质,主要是依据这个民…  相似文献   

20.
张莉 《社会工作》2015,(3):107-116,128
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不仅一般性地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必然互动,而且也是"五个文明"建设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时代呼唤,是中国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制和运作实践,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乃是由于缺乏一个"共同体"的意识,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模式,因而造成了各种机制和统一性体系的缺失,其中包括共享共建的管理机制、激励约束和利益协调的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等。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构想,在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引入"共同体"的理念和体制,把"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以及与此相关的本质特征、结构样态等作为破解现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从而为形成具有一般性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理念以及建构普及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