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令刚 《中州学刊》2012,(2):177-179
奎章阁本《文选》是秀州本的翻刻本,而秀州本又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的六家本的祖本,那么两者以五臣注为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为文本下注选择断句时,奎章阁本却没有遵循这一要求,依从李善注处与依从五臣注处大致相当,而更为甚者,为了依从李善注,不惜破坏五臣注原貌,对五臣注进行了拆分;却没有为了依从五臣注而拆分李善注的情况。这表明奎章阁本在断句下注时有着自己的特殊体例。  相似文献   

2.
明人的<文选>删述本,是在删削五臣注和李善注的基础上加以己意增述而成的简注本.其删述理念是只求认知,不求细解,注重简明快捷地掌握信息,偏重于疏通文意的注释形式.因此保留的大多是五臣注,少部分得以留存的李善注也被简化、俗化,学术性大受削弱.删述本改变了版面的视觉效果,以方便阅读.增注也多为五臣风格,凸显导读功能,呈现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解读手法.清代选学删述本延续鲜明的指南性,并在变异中深化.明代选学之重视五臣注,蕴含着时代性格对注释性格的选择.传统注本向删述本的转变,反映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商业性浓厚.从知识、思想的社会接受史来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大众读物,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与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据此可以对明代<文选>删述本及其同类出版物作出价值认定.  相似文献   

3.
高步瀛先生谓《文选》李善注"一厄于五臣之代篡,再厄于冯光震之攻摘,三厄于六臣本之窜乱,四厄于尤袤诸本之改窜。……使其精神面目皆已失真"(《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李善《文选》注引书种类繁多,所引或仅取其大意,而不拘于与原书字句相符,加之后世改窜,疏漏在所难免。后世学者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文选考异》,  相似文献   

4.
<文选>五臣注和李善注是<文选>学史上并峙的高峰,一起成为后世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其价值和影响都不容忽视.李善注自从诞生以来,以其注释详瞻、援引该洽而饱受赞誉,而五臣注则因为晚唐李匡义的批评而颇受非议,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值得注意的是,晚唐李匡又及五代的丘光庭虽然都批评五臣注过于疏陋,但都没有否认五臣注在社会上流行的事实,五臣单注本及六臣合刻本的大量出现也说明了五臣注流行的事实.特别是近代以来,敦煌文献中大量<文选>残卷和日本所藏<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为我们正确认识五臣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我们今天看待五臣注应该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既要看到五臣注在当时流行的事实,也要看到五臣注有臆解之处的不足.五臣注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懂,便于初学者使用,弥补了李善注不解释意义的不足,所以五巨注在社会上有一定的阅读群体.时至今日,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文选>,五臣注不失为一种好的本子.  相似文献   

5.
论《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曹道衡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文选》,用的大多是清代胡克家复刻宋尤袤所刊的李善注本。现在通行的几种排印本、影印本几乎无一不以胡刻为底本。至于“五臣注”的单行本,虽然尚存,但至少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已很少见到。至于兼收“五臣注”的...  相似文献   

6.
<文选>五臣注和李善注是<文选>学史上并峙的高峰,一起成为后世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其价值和影响都不容忽视.但长期以来,二者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李善注自诞生以来一直饱受赞誉,五臣注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但却饱受非议,五臣注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我们今天看待五臣注应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通过其本身的特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五臣注简单易学,便于初学者阅读,对初习写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社会上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客观上具有文化普及价值.同时,它可以弥补李善注之不足,与李善注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分别满足不同读者层次的阅读需要.时至今日,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文选>,五臣注可以说是一种好的本子.  相似文献   

7.
《文选》五臣注在从单刻本发展到与李善注的合刻本后,正文注释的位置发生了调整变化,而五臣音注的形式与其位置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位置的变动,合刻本调整了部分五臣音注的形式,使之仍然符合五臣单注本音注的基本体例:一是为避讳改"反"为"切";二是当音注后增添校语或正文注时,增"音、切、声"字;三是当音注后正文注被移走时,删"音、切、声"。  相似文献   

8.
《文选集注》在校勘《文选》刊本正文及注释方面的价值有目共睹,我们可以从《文选集注》和宋代《文选》刊本的文本关系中找到《文选集注》在我国流传的蛛丝马迹。在以北宋本为首的刊本李善注本系统中,其李善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刊本李善注本中混有《文选集注》中所存《钞》和陆善经注的内容;同时,刊刻于南宋的《文选》尤袤刻本李善注也有与《文选集注》写本相一致的地方。众多迹象表明,北宋本校理者及南宋时期尤袤刊刻李善注时,应该看到过类似于今天所见《文选集注》残卷的集注本子,并参考吸收了《钞》、陆善经注以及类似于集注本的李善注。这反过来说明,《文选集注》是我国唐代人所编撰,在宋代仍有流传,有些部分被吸收编入李善注。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者文选论集》由俞绍初和许逸民先生主编,199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收录本世纪初至90年代初海内外公开发表的“选学”研究代表性论文57篇,共86万余字,大体涵盖了20世纪“文选学”研究的精华。对《昭明文选》原文及李善注、五臣注的考辨正误、补订疏解,是传统“选学”尤其清代乾嘉学派治“选学”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这种基础研究仍在继续。入选本书的刘盼遂先生《<文选>篇题考误》(1928)一文,依四部丛刊本影宋刻六臣注本,考订出篇题有误的《文选》作品112篇,正误150余处,虽有些看法尚待进…  相似文献   

10.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最后一部<文选>注释学成果,是研究唐代文选学的重要文献,可惜没有传世,也未见诸任何公私书目,所以其影响力很有限,远远不能和李善注、五臣注的地位相提并论.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所藏唐钞本<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陆善经注本<文选>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从<文选集注>的特征和体例来看,其中的陆善经注是经过删略的,并非陆善经注的原貌.陆善经注在<文选集注>残卷中存量不多,其注释中引典与释词、串释并存,其引典可以弥补李善注.在释词和串释方面,陆善经注既注重释典,又直接解释词义,间有串释大意.  相似文献   

11.
李金坤 《人文杂志》2003,(2):124-130
“唐人最重《文选》学” ,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创作诗文之需要 ,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要 ,而归根结底却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为了满足广大士子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文选》的要求 ,李善注《文选》和《五臣注文选》等注本亦便应运而生 ,由此形成了唐代“文选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迎来了中国“文选学”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2.
《新校订六家注文选》填补了此前海内外没有《六家文选》点校本的空白,为古籍整理界增添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新成果。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有三大特色:一是底本选择恰当,校本精挑细选。该书整理者选择以奎章阁本为底本进行校勘整理,体现了对《文选》历代各种版本源流的仔细梳理和成功把握,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最早的五臣、李善合刻本的六家注《文选》。二是校勘审慎。该书广泛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在校勘中努力避免主观臆断,凡校勘之处,有版本依据则据版本改正,否则整理者仅在校勘记中提出疑问,不轻易改动原文。三是体例编排合理。这主要体现在校理者对奎章阁本体例的合理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范春义 《船山学刊》2008,(2):181-183
李善注释诗歌,有些典故注释已经包含着李善本人对作品主题或思想的理解。对于此类注释。简单地斥为“释事忘义”是不公允的。另一方面,李善的某些解释已经照顾到诗歌的艺术特点。当然有的解释也不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李善注受到后人指斥的原因在于后人无法站在李善的高度上看待李善注。以李善的方式来理解李善注是评价李善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唐初的政治文化条件是《文选》李善注获得重大影响的原因,此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有直接影响,前者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者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有所启发。李贤注利用《文选》李善注来邀宠固位,由此使得李善注的影响越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李善《文选注》征引《论语》汉魏古注8家(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立足于《文选》与《论语》文本及相关文献,经过细致的考证,可以考定李善对这些文献的征引并非皆出于原书,除郑玄注(或其部分内容)外,其余7家注释皆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故其实际引书仅为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二种。这一考察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来源问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南北朝迄隋以至唐初,《论语》注疏类著作众多,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只有郑、何二家,李善注对这两部著作的征引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完全一致。这也可以从与李善同时或其前后学者之著作征引《论语》注释的情况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6.
张富春 《中州学刊》2007,(2):201-203
《三谢诗》由宋人唐庚辑《文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人之诗而成。经与奎章阁本、尤刻本《文选》对校,我们可以发现宋嘉泰本《三谢诗》辑自刊于仁宗天圣四年(1026)的平昌孟氏五臣本《文选》,而非六家(臣)本《文选》。宋嘉泰本《三谢诗》具有很高的文选学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昌孟氏本的节选本,而平昌孟氏本则直接《文选》的最早刊本——五代后蜀毋昭裔本《文选》。  相似文献   

17.
丁红旗 《兰州学刊》2011,(10):145-150
在《文选》李善注、五臣注并行的情况下,约在北宋中期出现了合刻本;显然,合刻中势必会删削注释,即采用"某注同某"的形式,以简略、明晰文本。但现今所见的这种标注实际上并不完全等同,需要仔细考辨。经核查,这种删削、合并主要据文意,而不是字词相同与否的标准来取舍。由此能更深入地理解"某注同某"的实际内涵。这对不同合刻本之间传承关系的解读也不无大的助益。  相似文献   

18.
文献资料中关于李善的记载非常简略,且缺乏系统性,因而李善生平与官职经历尚未能清晰展现。李善传记中先写其任沛王侍读,又写其任潞王府记室参军是追叙的写法。李善"转秘书郎"的时间当在显庆六年九月,其"出为经城令"的原因是因其性格耿直受到排挤所致,并非为避祸贺兰敏之而自求外调。受贺兰敏之推荐其任职的时间应该在龙朔二年前后,所任职务为兰台郎。其坐流岭外是因与贺兰敏之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19.
对于陆机的乐府诗作,前人褒贬不一。历来注家如李善、五臣,解说者如刘履、吴淇,所言也不无有待商榷或补充之处。今就陆机乐府诗中的一些字句,加以讨论,力求获得更确切的解释。涉及的诗篇,载于《文选》《乐府诗集》等,共14篇。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可以说集《汉书》各版本之大成;但是,其中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文选》李善注本大量引用《汉书》,使我们得以窥见初唐《汉书》的基本面貌。利用《文选》李善注中的《汉书》引文及其他相关资料,考校异同,辨别是非,对《汉书》的校勘整理和《文选》的研究均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